城關區白塔山公園旅遊攻略

白塔山公園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白塔山公園位於蘭州市城關區黃河北岸,海拔1700米,山巔因蒙古人建造的神祕白塔而得名。

白塔山因地處黃河北岸,起伏綿延,層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勢”,與黃河構成蘭州的天然屏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成吉思汗爲了和平

白塔山白塔(辛國英/攝)

統一藏區,曾致書吐蕃烏斯藏區的薩迦派(花教)法王,希望通過會談,和平統一藏區。薩迦派法王遂派一著名的喇嘛前往蒙古拜見成吉思汗,喇嘛走到蘭州就不幸病逝。蒙古統一後,爲了紀念這位喇嘛,在山巔建白塔一座,並建有寺院,因塔體外飾的白堊土在陽光下潔白如雪,白塔山遂因此而得名,併成爲當時的宗教勝地。原塔在元朝末年便倒塌。據《重修白塔寺記》記載,現存白塔系明英宗時內監劉永誠於正統戊辰年間(1448)鎮守蘭州時重建,“起梵宮,建僧居,永爲金城之勝境”。站在黃河南岸鐵橋邊的廣場上北望,白塔山殿宇連綿,紅檐交錯,山頂白塔儼然玉雕一般,頗有在北海永安橋畔遠眺瓊華島的感覺。

明清時,白塔山已成爲隴上勝境。李文的《白塔寺》一詩十分傳神地描繪了明代時的白塔山:

隔水紅塵斷,凌空寶剎幽。

龍歸山月曉,鶴唳海天秋。

白塔連雲起,黃河常雨流。

倚欄凝望久,煙樹晚悠悠!

登上公園大門所在的一臺,回眸南望,與黃河鐵橋遙相呼應的中山大道儼然一條幽長的城市深巷,在玉帶一樣東西延展的蘭州市的最窄處呈南北走向展開,使兩山夾峙的蘭州市區突然之間平添了無限的縱深感,使人頓生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嚮往和0。迎面款款而來的中山大道又把張掖路步行街和西關什字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市井生氣順手牽羊地捎帶了過來,於是河南河北,臨河而不隔,俯仰之間,動靜互見;山上山下,市井人氣與古剎禪意彼此彰顯,滾滾紅塵與隱隱約約涉水而來的嫋嫋梵音,互生互羨。

沿着垂花眺臺拾級而上,便是借山水大氣構建築華章的白塔山三臺建築羣,它地處前山山麓,依山就勢隨地賦形的層層亭臺樓閣,把連天入海日夜奔流的黃河的渾然大氣,就地鋪開,演奏了一曲高山仰止大河奔流的黃鐘大呂的建築交響樂。樂聲穿河渡水,把黃河鐵橋和山巔白塔連了起來,也把塵世和梵界連接了起來,遙相呼應。三臺建築羣是整個白塔山公園的主體建築,興建於1958年,是建築專家任震英先生設計並帶領專業人員和民間工匠200多人,利用舊城改造拆除的建築部件,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用了一年時間建成的。整個建築莊重古樸,氣勢宏偉,高低錯落,迴廊連貫,寓清秀於粗獷,於敞亮中隱曲折。第一臺爲四面敞開的雕樑畫棟的大廳,“凹”字形的大廳把一、二兩臺巧妙地連成一體。迴廊南側配八角亭,八角亭飛檐高翹,氣勢宏偉;北側配四角亭,四角亭重檐交錯,別具一格。沿石階而上,是氣勢雄偉的二臺牌廈,牌廈闊達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這在全國同類建築中十分罕見。二臺廣場挺立的高大牌廈,廈頂七級雲鬥,玲瓏剔透。沿階北上,便是背山面河,濃墨重彩,富麗堂皇的三臺大廳。廳高10餘米,長80米,寬20米,琉璃屋面,遠看猶如一面翠綠的山坡。牆面上裝飾的各種圖案的磚雕,渾圓流轉,檁椽及懸角上的木雕彩繪,莊重明快,極具地方特色。三臺建築羣中亭臺樓閣的飛檐翹角,突破了蘭州地區的傳統法式,廣採博納,比江南園林更穩重大氣,比華北和中原地區的建築更輕巧靈動。特別是在雙重層檐的處理中把飛翹方向扭轉90°,使其交互錯落,強化流轉飛動的感覺。長廊突破傳統法式,使其軒敞高大,淨空宏闊。

東南山麓的百花亭,原爲文昌宮,何年所建,在清代時已“久遠難證”,現存建築爲嘉慶八年(1803)重建,1958年修整後,取“百花齊放”之義,改爲百花亭,爲四角二層歇山頂閣式建築。

鳳嶺之上的三官殿,與東巖羅漢殿相對,始建於清康熙(1662~1722)年間,民國初期,已破敗不堪。當時的住持僧曹隆義募二三十石,於民國十一年重修,形成了今天“古殿巍峨,直插雲天,危樓百尺,懸掛山間”的壯景。三宮殿一般供奉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爲五帝中的三個,系道家所供之神。這裏不知爲何又冒出了個住持僧。整個建築是一座四合院,正殿高出門樓約一米。北爲懸山加斜背頂正殿,東西爲硬山頂廂房,南爲歇山頂門樓。到正殿要從殿東南的六角亨開始,前後登46級臺階,至殿院,方可體驗出“凌空寶剎幽”的詩境與禪意。

與西邊鳳嶺上的三宮殿遙遙相對的羅漢殿,始建於乾隆、道光(1736-1850)年間,光緒時重修。20世紀50年代整修後改爲展覽館和辦公室。

整個寺院坐西朝東,北面正殿懸山連卷棚頂,外接捲棚抱廈;西爲硬山廂房捲棚抱廈,移供有原白塔寺地藏殿石雕地藏菩薩像;南爲硬山頂杆欄式懸樓,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階巷曲曲折折通到後院。羅漢殿依山取勢,凌空架屋,深幽別緻,有人寫詩專門讚美其“殿宇枕巖阿”的凌空高蹈之勢。

登山時位於“小六盤”中途的鳳林香嫋牌坊,正面是“鳳林香嫋”,背面是“秀映三臺”,均爲皋蘭舉人李存中題。鳳林香嫋牌坊不僅對前山建築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而且也是一箇角度非常好的觀景點,遠眺蘭山頂上微露丰姿的三臺閣,恍如天上宮闕,殿宇樓臺上空香菸嫋嫋,雲繞鳳林古關,蘭山逶迤,大河東流。

坐落在白塔山前山山頂的白塔寺又叫白塔塔院,院內白塔七級八面,高17米,具有喇嘛塔和密檐塔相結合的特徵,高5.4米的基座上爲八角形束腰座,束腰座上爲覆鉢,覆鉢上爲八面密檐七級塔身,每一級每一面上都有磚雕佛像,掛角鐵馬。塔身爲白堊土粉飾,潔白如雪。

院內正南方爲五楹二層捲棚頂樓,供奉着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三大菩薩,爲乾隆三十七年(1772)擴修。北殿系前後歇山抱廈式建築;北殿後爲地藏菩薩殿;東西兩廂爲硬山配殿。據《皋蘭縣誌》記載,明正統(1436-1449)初景泰末(1450-1458)鎮守此地的內監劉永誠在遺址上重修白塔寺,並在塔院東北建三星殿、文昌宮、魁星閣。又於萬曆二十年(1592)重修塔院,因白塔山層巒疊嶂,拱抱金城,山下有鳳林、金城、玉壘三關,爲絲綢之路隴右中路西去的重要關隘,也是古代蘭州的軍事要衝,於是按《周易》中地在上天在下的“泰”卦之義,在塔院北建地藏寺,在山麓現一臺大廳建玉閣。這種刻意佈置的格局,使白塔山的建築佈局截然不同於全國名山地藏宮在山麓,玉皇閣在山頂的自然佈局規格。只不過,玉皇閣在1958年被拆除,代之以今天的三臺建築,使這一特色佈局變得不太明顯。從《蘭州市志·園林綠化志》所收《乾隆時白塔山》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玉皇閣。

在佛寺中一般常見的四大菩薩中,常常除大願地藏菩薩之外、,將另外的三大菩薩稱爲“三大士”。在“三大士”殿裏,一般觀世音居菩薩中,丈殊居左,普賢居右。佛gg__J:-說,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左脅侍,屬“西方三聖”之一,具有尋聲救苦的大慈大悲之心,能現33種化身,救72種大難。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南印度海上的普陀洛迦,在中國,觀世音的道場在浙江省舟山羣島的普陀山。法相一般常見的是坐蓮臺,左爲善財,右爲龍女,慈眉善目,多爲女相。觀世音因爲大慈大悲,人們覺得像慈母一樣,從唐代以後漸漸變成了呈這種法相的女相菩薩。文殊菩薩全稱“丈殊師利”或“曼殊師利”。據佛經記載,文殊菩薩與佛祖同生於公元前六世紀,降生在舍衛國羅聚落的婆羅門家庭,和佛祖一樣,是從其母右肋鑽出來的,出世時身紫金色,有七寶蓋覆身,墜地能言。在大乘佛教中,文殊位列諸菩薩之首,經常與普賢菩薩一起,隨侍佛祖左右,是智慧的化身,稱爲智慧辯才第一,尊號爲“大智丈殊師利辯才第一”。常見的法相爲左手持蓮花,右手執寶劍,坐騎爲獅子或孔雀。在我國,山西五臺山從東漢明帝(58-75)佛教剛傳入時,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普賢菩薩法相一般爲乘白象,從東晉隆安三年(399)以來,四川峨眉山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佛經說,大願地藏菩薩,曾降跡新羅國爲王子,姓金,名喬覺,相貌奇偉,出家後號“地藏比丘”,唐高宗永徽四年(653),選中九華山結廬而居。許多年後,當地人諸葛節見地藏比丘太清苦,就去遊說擁有整個九華山地產的閔公給地藏比丘建一座佛寺,閔公本來就信佛,就去問地藏比丘說建寺需要多大地方。地藏比丘說一襲袈裟之地足矣。結果地藏一袈裟竟把整個九華山都罩了進去。閔公一看地藏如此法力無邊,便將整個九華山全部獻給地藏做道場。地藏曾發下宏願說,不度盡六道一切衆生,地獄不空,決不成佛。所以,現在到處的地藏菩薩殿前都可見這樣的聯語:

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因爲有這樣的宏願,大多數佛寺都把地藏菩薩單獨供奉,而且法相爲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左手執寶珠的比丘。地藏菩薩也有騎着諦聽的法相。左右兩個脅侍分別爲閔公和他的兒子道明,年輕的道明出家早,先入空門,在上首。

1976年地方0投資翻修了前樓、大殿和廂房,改土坯牆爲磚牆。前樓原層高較低,就將底層原2.85米提高到3米,將二層原1.81米提高到2.4米,二層前廊由原1.1米提高到1.5米。同時爲了不改變塔身與樓高的整體比例,將樓層提高所增加的高度,採用下降地面的辦法予以解決,使前樓與白塔之間的空間距離、屋脊與塔身高度的比例,都恰到好處,佈局緊湊的院內空間,最大限度地襯托了白塔的挺拔,爲白塔創造了高聳的環境氛圍。無論從東邊的雁灘,西邊的小西湖,還是南邊的五泉山,都能看到前樓和白塔。所謂“白塔夕照”的佳景,就是夕陽西下時分,在小西湖上東望白塔山,斜陽的餘暉將前樓和白塔塗抹得一片金黃,恍若仙境。

過去的白塔寺,傳說有“鎮山三寶”,但歷來對“三寶”的界定衆說不一,大體上有:石佛、白塔、青銅鐘,石佛、青銅鐘、紫荊樹和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等三說法。石佛即現已移供在羅漢殿的石雕地藏菩薩,而所謂的“紫荊樹”並非生於南方熱帶雨林中的名貴樹種紫荊樹,不過是康熙年間寺院住持栽在院子裏的文冠果“,已乾旱枯死。現寺內特置象皮鼓、青銅鐘、禹王碑供遊人觀賞。白塔寺中的象皮鼓傳說是印度僧人朝寺時獻給佛祖的。青銅鐘鑄於康熙五十七(1718)年,重量雖然只有153.5公斤,和白塔一道爲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青銅鐘和許多名山古剎裏動輒上萬斤的大鐘相比,它實在小得有些讓人小瞧了。但千萬刁;可低估了這口小鐘的作用,它雖然小巧玲瓏,但卻“聲如洪鐘”,一敲之下,聲震全城。當年日寇轟炸蘭州時,當地0就是用這口鐘充當防空警報的。解放初期,這口鐘還被蘭州1大學請去,爲莘莘學子們報時。禹王碑原立於金山寺禹王廟六面亭內,1963年移於北高峯牡丹亭,1980年移到白塔寺,相傳爲大禹治水時所書岣嶁山銘,碑高3米,寬1米,碑上陰刻古篆書77字。原碑在衡山七十二峯的岣嶁山上,字形怪異,無人能識,後人遂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韓愈詩《岣嶁山》有“岣嶁山巔神禹碑”句。南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何玖在岣嶁山峯找到此碑,刻於嶽麓書院。清咸豐十一年(1861),酒泉人侯建功又摹立於白塔山西側的金山寺禹王廟內,後因廟宇倒塌,1964年移至後山的牡丹亭,現移至白塔寺。

牡丹亭位於北高峯,是白塔山最高處,高出橋頭廣場168米。牡丹亭爲八角雙層僧帽頂式結構,由休憩亭到牡丹亭要登206層臺階。因此,上牡丹亭素有“登天梯”之說。

金城關位於白塔山公園南大門西約1公里,在“金湯釣”鉤部。關設於宋代,是通往河西的重要關隘。據史料記載,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熙河經制李憲攻取蘭州,命其部將築蘭州北城,並於黃河北岸築金城關。明代於洪武、正統、萬曆年間多次重修或重建,民國—:十一年(1942)修g-新公路時連同其北面的金山寺一道拆除。

阿彌陀佛:佛教淨土宗供阿彌陀佛,意爲“無量光”或“無量壽”。佛經說,只要念“阿彌陀佛”,臨終時佛就會接引其入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三聖:佛經指西方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其脅侍觀世音、大勢至。

佛經說形狀像獅子的怪獸,伏到地上側耳傾聽,能辨世間一切善惡。

文冠果也叫“崖木瓜”,生長於黃河流域,過去的蘭州人誤將其認爲是紫荊樹。

地址:蘭州市安寧區北濱河中路白塔山1號

類型:山城市公園

遊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電話:0931-8363724;0931-8366114;0931-8360800

開放時間:

6:00-24:00

門票信息:

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