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可久紅巖山旅遊景區旅遊攻略

可久紅巖山旅遊景區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可久鎮紅巖山位於可久鎮東側,距高縣縣城12公里,有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半邊寺,該山乃佛家聖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位於宜賓市半小時經濟圈內,旅遊開發潛力不斷增強。紅巖山爲高縣第一高峯,區內海拔800米的山段主要生長針葉林和闊葉林植物。本區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溼潤地區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區內年平均氣溫15.8度,無霜期240—280天,光照充足,空氣流通性好,素有“天然空調”之美稱,是理想的休閒避暑之地。

半邊寺始建於明朝末年,該寺面臨懸崖,背靠峭壁,寺中有很多精美的佛像,至今保存較完好的還有12軀摩巖造像,高約2.5米,另外還有很多的立屏式浮雕、南廣河域崖墓羣等,擁有深厚的歷史和佛家文化。

佛光湖景點

半邊寺山下這個湖叫佛光湖,湖面積有20多畝。這裏湖水清澈明淨,行走湖邊,可見“丹山倒映湖面,佛光投影波心”的景緻,所以名爲佛光湖。佛光湖開闢了垂釣項目,但我要提醒大家,如果你信仰佛教的話,建議垂釣的魚獲最好放生,畢竟垂釣在於一份心境:漁翁之意不在魚。

半邊寺景點

從佛光湖至半邊寺,從山腳至山頂,沿途有雙魚衍珠墓、崖墓羣、赤兔馬、馬鞍山、拴馬樁、摩崖石刻、牛脊背等景點。

雙魚衍珠墓景點

“雙魚銜珠墓”爲南廣河流域崖墓羣典型石刻,也是這個景區地理位置最低的一箇崖墓羣。

“雙魚衍珠墓”墓門寬0.8米,高0.88米;墓室長2.4米,寬1.6米,高1.15米至1.3米;正壁刻有六角形方龕2個,龕內陰刻有並列的兩幅“交椅”圖案,左壁有陰刻“雙魚銜珠圖”,右側陰刻一長頸花瓶。室頂部呈梯形,刻有梁、椽圖案,兩側壁上部各浮雕有一排櫨鬥。

絕壁崖墓羣景點

絕壁之上,有一排方形的石窟,那就是絕壁崖墓羣。這些人工開鑿的墓穴,離地高度在四五米,據文物部門統計,整個這一片,共分佈有40多箇墓穴。

據有關資料介紹,崖墓,又稱巖墓、蠻子洞、仙人澗,是古代墓葬的一種構造形式,在行巖上穿鑿洞穴作爲墓室。西漢後期在四川開始出現,後迅速發展,到東--行一時,經過蜀漢兩晉南北朝,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續到明清,成爲近2000年來四川地區一種獨特盛行的墓葬形式。巖葬是古代僰族的一種葬俗,即鑿石成穴,置棺於內。地處川南的南廣河流域崖墓羣,據稱也是一種獨特的墓葬形式。

南廣河流域的崖墓景點

南廣河流域的崖墓是“僰人”,還是“僚人”,或其他民族的人所鑿?他們爲什麼要選擇墓葬這種形式呢?至今還是一箇未解的謎。

邊寺摩崖石刻

半邊寺位於紅巖山巔,始建於明代,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因其建於紅巖山崖壁之上,過去建設寺廟時僅能搭建半邊水的房屋而得名。現存的歷史遺蹟有道家的“三官”石刻和佛家的七尊“佛像”。其中,道家三官石刻爲清乾隆年間雕刻,佛家的石刻爲清咸豐年間。現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流米寺過去曾經香火旺盛,與後山的迎風寺、大寺尚(道家)等共同演繹了一段佛家和道家和諧發展的佳話。每年春節和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成千上萬朝佛者均會雲集半邊寺開展佛事活動。

佛指崖景點

從菩薩塘向山上望去,可見整個巖壁上有許多手指節直指天空。據當地人講,這是佛菩薩爲了教導衆生,隨意變化出來的。所以,當地百姓把這個山崖叫佛指崖。

經書湖景點

傳說這紅巖山半邊寺上有個小和尚,喫齋唸佛非常刻苦。每逢初一、十五,寺廟的主持便會安排小和尚下山來去採購點油鹽等生活必須品。小和尚每次都是揹着背兜,拿了本經書就出門,一路念着經去趕集。有一次,在回家途經這經書湖時,因天雨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小和尚爲了護住背上的物品,手中的經書便掉在了湖裏。後來,當地的百姓就把這個湖叫做經書湖。

可久鎮旅遊景區位於雲川兩省三縣交界,二夾河、符可路貫穿全鎮,交通情況較爲便利,距宜賓市50公里。可久紅巖山旅遊景區區位條件好,交通便捷,可進入性極強。現有宜高公路從賓賓通往可久鎮50公里,設計等級爲三級公路。陸路交通有城鄉公交車,可與蜀南竹海、石海洞鄉、僰人懸棺形成川南旅遊片區宜賓旅遊環線。

景區有到宜賓和高縣的城鄉公交車,高縣城南客運站每天都是滾動發車到景區,每15分鐘一班,客運十分通暢。景區公路爲四級公路,系硬化路面,行車速度20公里/小時,橋涵完整,護坡良好。

可久紅巖山旅遊景區共分爲佛光湖、生態水果園、半邊寺、南廣河流域崖墓羣、迎風寺、馬公洞、高家洞等。現在已經開發的景區主要集中於半邊寺一帶,迎風寺、馬公洞、高家洞尚未開發。

旅遊環線:

宗教文化體驗專線:可久·半邊寺—慶符·川主廟—勝天·大寶寺—勝天·流米寺

休閒農業觀光度假專線:慶符—可久·有機水果基地—羅場·茶花·桑茶基地—羊田·早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