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縣匯武林武術陳列館旅遊攻略

匯武林武術陳列館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匯武林位於平遙古城南大街,總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共三進院落,院內主要展示了中華武術的地位和平遙武術的源流。

首先瞭解一下當時中華武術的地位。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代勞動人民保家衛國,強身健體的智慧結晶,堪稱是“國術”“國粹”,武術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體育項目,它是集醫學、力學、文學、藝術爲一體的一門科學。

平遙在明清時期是稱雄全國的,在當時平遙的經濟促使了平遙武術的發展,它們之間是相互相承的關係,票號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就像一箇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那這個國家的經濟肯定不穩定,換過來說,這個國家沒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話,國防建設一定薄弱。

櫃子裏擺設的這些兵器,都是比較小型的,它可以供當時的武術者隨身攜帶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護體強身的兵器,兩邊陳列的兵器,是古時戰場上所用的,品種很多,就像現在所說的十八般兵器其實並不止十八件,它只是一箇代名詞在這些衆多的兵器中最爲著名的是程咬金的大斧,關公的青龍偃月刀、謝真謝寶的三股分叉,魯智深的月牙鏟等。

當時在平遙境內廣爲流傳的拳種有二十餘種,武術套路多達肆百多套,平遙武術之所以興盛這麼多年,究其根源有一:平遙的地理位置使然,地處兵家必爭之地,史載大小戰役不下百餘次。二:商貿重鎮使然,自古平遙爲京師要道,經貿商地,從明代中朝,晉商稱雄全國,平遙商貿更獨領-,大宗貨物異地交易,大批金銀珠寶,異地押送,武術拳術自然至關重要。三:平遙是人多地少,處出謀生經商的人特別的多,做爲武術既能強身健體,又能護體防身。

平遙武術從古至今不僅湧現了許多武術豪傑,而且還出現了諸多將帥提督,武榜眼、武進士,五代的候益,宋朝的候延廣,元代的杜豐、梁瑛,明初的劉伯溫,清代的武榜眼閆燮和,以及同道光皇帝同從一箇師門的“華北三傑”之一的王正清,清末民國初期的王樹茂等等。

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平遙武術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的順口溜表達了當時的武術名家:“王倫王偉王太元,郭二先生梁國選,六趟大槍米其昌,八趟信拳龐永康,羅成架子王兆祥,鞭把大王曹體元”。

尤其在1981年以後,平遙武術更是喜逢春雨,越開越豔,在當時相繼成立了各種武術協會,有平遙武術協會,古陶鎮協會,形意拳、太極拳、霸王拳、通臂拳、八卦掌,等武術協會。

隨着古城平遙舉辦一屆又一屆的國際性的會議會展,平遙武術隨着平遙的發展而走向了世界。2001年8月,平遙舉辦了中國山西首屆“古城慶寶杯”形意拳國際邀請賽,山西省第二十屆傳統武術錦標賽,既散手擂臺賽上,當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國、巴西、韓國、日本、波蘭以及香港、澳門等16個省市區代表隊參賽,當時平遙有18個代表隊、164名選手參賽,他們以十七金、二十四銀,二十二銅的好成績,創造了全省之最。

總體而言,武術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可以陶冶性情,舒發感情,修心養性,而它的魅力也正是在此,所以說練武術是一種非常高的享受。

第二進院落向各位展示的是平遙古代武術名家,共有四位,分別是元代的梁瑛、杜豐、清代的王正清、王樹茂,梁瑛是平遙梁官村人,勇力過人,善於騎射。在金代末年,中原舉兵反金,梁瑛被官授元兵元帥左監軍,功城齊廉,屢立戰功,被御賜爲虎符升任行動元帥。他在唐州三峯山大破金兵。四川資州城襲擊宋軍。可謂智勇雙全。

杜豐,是平遙鳳落村人,從小好武,酷愛讀書,尤以兵書爲最,在金代末年,杜豐奉元代國王桉察兒的諭旨,攻取平陽,鎮寧河北,收取汾州和懷孟,屢戰屢勝,在當時以他的功績被功授爲龍虎上將軍,兵馬都元帥。杜豐在元太宗七年(1370年)任沁州長官,在他任職期間對老百姓,寬勞役,減賦稅,百姓對他十分擁戴,在他過世後,還建祠堂來供奉他。這兩位同時體現了當時的人們是“學得文武藝,報於帝王家”的志向。

清代道光年間的武術名家王正清,是平遙南良莊人,從小就出自寒門,嘉慶年間-在北京的一家面鋪做工,但他非常酷愛武術,曾拜道光皇帝武術師父賈殿魁爲師,與道光皇帝切磋武藝時被道光皇帝恩賜此招爲“鳳凰0頭”,而在他成名以後,人們送了他一箇“神槍面王”的美稱,在咸豐五年後,返回家鄉平遙,開設了“同興公鏢局”,在當時他與祁縣的戴龍邦,文水的左昌德並稱爲“華北三傑”。

王樹茂是王正清之子,在“同興公鏢局”走鏢五十年從未失過鏢,成爲近代武術史上一代宗師。中國人最講究德、義兩字,在江湖上同樣講究武德、義氣,在江湖上誰的名號最響,他保的鏢自然無人敢劫。

這個展室展出的平遙現代的武術名家共有九位。

有八卦名師王倫、張德安、郭城、霸王拳名師梁周祥、鞭把大王曹體元、太極名手申子榮、長拳大師安治秀、通臂拳名手侯三元。

郭誠:

平遙城內人,幼讀私塾,後在省國民師範教育學院學習,期間得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第四代傳人何雨波親授八卦掌,又得形意拳宗師王俊臣指教,深熟內家拳之奧,著有《八卦掌三字經》《八卦掌學理》。郭誠先生博學多才,詩文書畫俱佳,人稱“活字典”。生前曾任平遙縣第二屆人大代表,縣政協第六屆委員,全國書畫家協會會員。

張德安:

平遙城內人,父親是清末舉人,天資聰明,擅長書畫,酷愛武術,先生的書畫作品,曾代表中國到日本展出。他還經常和武術名家王倫、梁國選研習長拳八卦,常以“有時常念十方佛,無事靜觀一片心”,來教導弟子,他主張“心唯動與靜相承,當靜之時乃動源,上乘功夫先要靜,動而無靜體難全”。張德安先生主要傳人有:蘇明德、趙繼祖、張瑞慶等。他的再傳弟子有董金寶、王金生、閆建平等。

曹體元:

平遙橋頭村人,自幼年時就喜歡武槍弄棒,後來又得到了王樹茂的第二個兒子王芸的賞識,納爲弟子成爲王門的第四代傳人,因爲王芸英年早世,後來又得到師爺王樹茂教其十路彈腿、八趟信拳近百套,後來曹體元又向他的姑表兄弟張九卿,學習八合神鞭達十四年。

申子榮:

平遙北長壽村人,曾隨西北的馬英圖學太極拳,後來拜太極拳名師王新武爲師,抗日戰爭的時候,曾經參加-領導的“犧盟會”。一生以行醫爲業,以武術強身健體,1956年的時候,參加全國的太極拳比賽獲獎,後被聘爲國家級武術裁判,先生待人謙和,弟子衆多。享譽全國的有:陝西馬振邦,馬振邦的弟子趙長軍多次獲全國武術全能冠軍,徐毓如獲1960年全國太極拳比賽冠軍,張希貴中華武術百名傑出人物之一,同時也是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武術是一門文化,一門科學。它與書畫、藝術、醫學、力學等緊緊相通,互相補充,每日心中不離聖賢之道,行動不離孝悌忠信,通過練武感悟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了傳播中華武術的重任,告訴我們武術不僅能夠強身健體也有着深厚的文化低蘊。

中華武術雖然門類繁多,姿勢各異,但總的說來不外乎內外兩家,內家拳主柔,勁蘊於內,外家拳主剛,勁發於外,但這些都是初學者入門的區別,當功夫達到上乘的時候,就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混一動靜,所以說文武本是同根生,天下武術是一家。

據《明史》記載,張三丰名全一,三豐是他的道號,是當時的一代名儒,是太極拳的創始人。英宗時,(公元1459年),掌管武當山,成爲內功精湛的一位武術大師。他認爲“天地一太極,人身亦一太極,認識天地人身之太極,就是得道”。他所寫的《太極道訣》成爲名人練太極的座右銘。

太極拳它以虛靜爲主,主柔輕剛,以修養精神爲無上功效,它既有內外兼修,陶冶性情,祛病延年的特點,又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技擊功能,所以太極拳人人喜愛,老少兼宜,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箇拳種。在衆多的武術中,它是練得人最多,普級率最高,是國家體委在全民健身運動中最爲推廣的一箇拳種。

太極拳儘管演變出好多形式門派,但它的基本-離不開太極的十三總式既:棚、履、擠、按、採、列、肘、靠、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它練功的基本要領,正如這幅畫軸上所寫的:“極柔極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如貓行”。講出練太極拳首先要做到極柔定虛實,運動如抽絲,連綿不斷,勁斷、意不斷,意斷神連,而這邊所寫的“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他說的練太極拳,必須練內功,通過念哼哈二字的呼吸方式充實丹田,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那邊牆上所寫的“棚、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既出,粘連黏隨不丟頂”。指的是練太極達到上乘功夫時,與人交手不論他人手快、慢,力量大、小,都能急應緩隨,以柔化之,克敵致勝。

形意拳是六朝天竺僧人達摩所創立的,形意拳是內家拳,“形”既形象,“意”乃心意,心意成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內外相感,形神一致,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所以能養氣益力,動作簡煉,而功用無窮,在道光初年才傳到平遙。

形意拳最重要的是一箇“合”字,動作合則姿勢正,獲益大,形意拳六合分內三合、外三合、內既: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既:手與足合、肩與挎合、肘與膝合。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礎套路,五行拳分爲:臂、崩、攢、炮、橫。臂拳屬金,可養肺,崩拳屬木,可舒肝,攢拳屬水,可補腎,炮拳屬火,宜養心,橫拳屬土,可和胃。可見常練五行拳,對人體的重要性。

形意拳據史記考證是由山西蒲州的姬際可所創的。因此我們山西是形意拳的發祥地,而當形意拳傳到李洛能時他有一位非常得意的弟子——車永宏。

車永宏練形意拳的心得和心法:“練拳術着應虛無而起至虛無而還,也故練拳術者不在形式,而在神氣0,形式雖方而能活動無滯”。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術無形無我無相無他,只有神之靈光,奧妙不側耳”。而它也就是形意拳練到最高境界的必然結果。

八卦掌的創始人是董海川,人稱董公,河北永安縣人,生於清嘉慶二年十月十三日(1797年),卒於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5歲,八卦掌就是由他在咸豐年間所獨創的一箇拳種,它並非武當、派異少林。八卦掌以行步爲基本功,以走陰陽魚、八卦圖、九宮步等的擰轉走圈爲基本運動方式,以擰旋翻轉、縱橫連環、掌隨步換、隨走隨變的“扣擺步”、“淌泥步”爲基本步法。講究行走如龍,迴轉如猴,換勢如鷹,沉若虎坐。

八卦掌分爲定架子、活架子、變架子,按等級劃分爲初級、中級、高級。定架子就是以練身法爲主,以走轉爲基本功,按照順序一招一式的進行演練。

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練八卦所悟出的心得是:“走爲百練之祖,百練不如一走”。他遵循練八卦掌必須以走圈爲基本功,走好趟泥步是練好八卦掌的關鍵,同時也說明這個走對人的身體非常重要的。再抬頭看一下,八卦名師楊廷禹先生練八卦掌時的心得:“人老先由腿上見,步履維艱手杖添,朝夕百歲君須記,腰腿轉動壽延年”。短短的幾句話道出了練八卦掌與延年益壽它們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實際上練拳術講的就是精、氣、神三個字,所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返、,練虛合道、練虛補神、練神補氣、練氣補精,剛纔所提到的“道”就是老子的無爲境界,孔子“仁”的境界,釋迦牟尼的“佛”的境界。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也如電,應作如是觀”。和“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空有不二,真空妙有”的奧義,實際上就是在太極形意館所提到的練拳術者並不在形式,而是在神氣0。只有這樣才能通過練神練意,逐步達到一種神氣0無虧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上乘境界。

老子是道家學牌的創始人,他提倡天人合一,順其自然,講究清靜無爲,然後達到“無爲而無不爲”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老子所講的道,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老子所揭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之源,所以練拳術的,包括搞藝術的都講究在靜的狀態下去感悟,領悟,這樣才能步入藝術的殿堂。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他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山東曲阜人,30多歲的時候開始講學,他所整理的五經四書,是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尤其是《論語》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被稱爲是中國人的《聖經》,它是兩千年的中國政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

短短几千言的《論語》包含了孔子思想的精華,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觀、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處處體現了孔子悟徹人生的大智慧,可謂是言簡意深。

《論語》它是一部構建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經典,是影響人類文化,代表中國文化的哲學書。它彙集了孔子關於政治、文化、歷史、人生、哲學、宗教等問題的觀點,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爲起到了重大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溶化在我們民族的生命中,溶鑄了我們民族獨特的個性。讀《論語》你會感到在你心中流過的是一條有着幾千年歷史的文化長河。

孔子被尊稱爲“大成至聖先師”。五四運動以前,2000多年曆史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在遵孔.拜孔,把孔思想做爲人們的行爲規範。

我們之所以在這裏供奉孔子,就是讓習武之人必須以德爲本。這個德就是孔子的“仁”要習武必須要先學會做人,以仁爲本,以德爲本。

總而言之,道教講的是修行養性,儒教講的是明德修身,佛教講的是明心見性、明因識果,所以匯武林向各位所展示的是習武之人以及搞文學、藝術、書法、醫學、哲學、政治的朋友們能達到釋、儒、道三家的最高境界,以及追求人格的完善。

地址:晉中市平遙縣平遙古城西大街

類型:歷史建築

等級:AA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門票信息:

無需門票。平遙古城通票已包含,古城通票:旺季120元,淡季90元,三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