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三原周家大院旅遊攻略

三原周家大院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周家大院位於陝西省三原縣西北方向5公里處的魯橋鎮孟店村,系周佔奎的私宅。周佔奎,字梅村。“孟店堡鉅富,屢出資紓國難,捐封江西補用”,“誥授奉直大夫晉封朝議大夫刑部河南清吏司員外郎兼貴州奉天司事律例館協修總辦秩審”,“供職刑曹”。周佔奎父周志道,清誥封奉政大夫。周梅村自小繼承和經營祖先之業,家有豐厚積蓄。清乾嘉年間,江西窯業最盛,周梅村在那裏開辦窯業,燒製瓷器。周梅村樂善好施,“道見貧困,不求即助”,“輸萬金造清河石橋”。周梅村因商而富,因富而官。周家鼎盛時期經濟實力及在外省的商號無法可考,僅據咸豐七年(1857)分家清單記載,周家在三原、涇陽有當鋪、作坊、商號三十多個,有銀三十六萬兩,田地四百八十畝,可見周家家道之殷實。

1992年,孟店周家大院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接待四海賓朋、八方來客。且國內及港臺多家影視單位慕名前來此院先後拍攝了《活着》、《血濺津門》、《殺手情》、《彭大將軍》、《滿江紅》等影視劇。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爲了保護開發清代“周家大院”,省、市、縣文物單位共投資30萬元實施修繕,去年,完成“二進”、“三進”彩繪工程。修繕後的“周家大院”舊貌換新顏,吸引省內外衆多遊客前來參觀。正逢李文德和王芳聞著的紀實小說《安吳商婦》出版發行,小說講述慈禧義女、一品夫人安吳寡婦周瑩的傳奇故事。業內人士預測,正在積極籌備的電視連續劇《安吳商婦》一旦上演,三原的“周家大院”和山西的“喬家大院”一樣火暴。

清嘉慶元年(1796),周梅村依靠雄厚經濟實力,動工修建豪宅大院。時大興土木,花費人力物力財力甚巨。所有建築石料,全部從富平等地運回,同時在孟店村周圍開設木工作坊、石雕廠、磚瓦窯等,僱用工匠數百人,日夜不停地進行修建。周梅村作爲一家之長,親自督陣指揮。嘉慶二十五年(1820),歷時二十五年,規模宏大的十七院建築,宣告竣工。爲了顯示富貴,周家請來戲班,唱戲三日以示慶賀,孟店村熱鬧非常,如逢盛會。同治十一年(1872)回民起義燒燬十六院,現存僅此一院。該院坐南朝北,東西寬13.8米,進深70米。建築佈局左右對稱,由前至後依次分佈着樓、廊、廂房、抱亭、大廳等建築。整座建築,雄渾莊重,精雕細刻,結構嚴謹,構築精美,把南秀北雄的建築風格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水0融,相得益彰,凝集着濃郁的民族藝術風格。由於主人官商合一的特殊身份和文人氣質,並將這種內涵注入了所營造的私宅之中,其琳琅滿目的牌匾楹聯,豐富多彩的磚、木、石雕,內容豐富,處處流露着濃厚的文化氣息。

大院最前端是前樓,爲兩層式建築,面闊五間。二層前檐全部施格扇門窗,一層中間爲院落大門,一對石獅雄居兩側。進入大門迎面爲一大型屏風門,在屏風的正上方懸掛有“克襄內政”的巨幅匾額,此匾爲周梅村岳父胡振歐在周立胡氏爲正房夫人時所贈。繞屏風門入內,院內東西兩側牆上浮雕滿壁,“大禹牧牛”、“唐堯放象”、“單鴿採蓮”、“雙雀舞菊”等磚刻浮雕造型生動,惟妙惟肖。在東西看牆之間爲整座院落的二門,二門採用十柱抱亭的形式建造,分爲中門和兩側門。跨進二門,抬頭便可看到高懸在抱亭內側的“秋官第”楷書豎匾,說明房主人的身份爲刑部官員。二門的建造頗具匠心,額枋望板上雕刻着“平安富貴”、“連升三級”、“期盼佳音”、“事事如意”等浮雕圖案,刻工細膩,寓意吉祥。

二門內東西兩側爲廂房,迎面爲前廳。廂房採用硬山式單坡屋頂,前檐裝修格扇門窗,柱間均施掛落,在格扇門裙板上雕刻着“長安八景”、“八蠻進寶”、“孟浩然踏雪尋梅”等風景典故圖案。在廂房的南山牆及廂房與前廳的連牆上,由上至下浮雕密佈,“富貴吉祥”、“英雄封侯”、“步步高昇”、“喜鵲鬧梅”等圖案造型生動,美輪美奐。廂房南側爲面闊五間的大廳,前後檐均施格扇門,裙板上雕刻着“郭子儀拜壽”、“岳母刺字”等典故圖案。進入前廳,正中的屏風上方懸掛着“共詠蓬萊”巨幅橫匾,邊框以描金浮雕裝飾,華貴異常,此匾是周梅村五十壽慶時,誥授朝儀大夫掌河南道監察御使嵇查吏部詹事府五成步軍統領事務前刑部河南司郎中和豐所送。兩側掛有楹聯一副:燕翼貽謀堂上箕裘綿福廕;鳳毛濟美階前蘭桂發奇英。

大廳之後爲退廳,高大博敞面闊五楹。前爲敞檐,後檐裝施格扇門。退廳中央懸掛着“謙受堂”楷書堂匾,其意取自“滿招損,謙受益”。這裏是房主人日常會見來賓,接待同僚之處。穿過退廳,是整座院落的最後一進,分爲東西兩廂房和後樓。後樓建造在青石高臺之上,位於院落的最後端,也是整座建築羣最高的建築,面闊五間,上下兩層,一層門前爲廊,兩側稍間劈爲過廊,通至後院,房屋爲三間;二層爲五間,前後檐均施格扇窗。主人命其廳樓爲“懷古月軒”,前檐下掛着房主人周梅村自題的“懷古月軒”橫匾,文曰:“軒,何爲以懷古月也,考太白把酒問月詩云,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裏,夫古今共此一月,而月分古今,自太白髮之,月似因人爲古今者,則餘之對今月,不猶是曾照古人之月乎?餘之把酒對月,既不及見古人,而對古人所對之月,不依然如見今月所照之古人乎?茲餘新構小樓數間,雖非近水樓臺,然登臨之,既切信其能先得月焉,於是樓遲偃仰,或居牙牀,或憑玉欄,喜園月之入牖,賞新月之穿簾,時與子女輩宴宴其中,敲詩檢韻,訓女課工,冉冉進等,陶工解頤,所序者天倫之樂事,所興者我躬康強,不使金樽空對月,何古今人之樂不相及也,原綴數語,以名其軒,巖道光十五年,巧月望後三日,梅村主人題。”可見這裏是主人居住、家人晏聚、教育子女的地方。

主樓之後是繡樓、書房、後花園,現已不復存在。也就是在這座大院裏,由於環境的薰陶,耳濡目染,培養了一箇封建社會精明能幹的巾幗才女——周梅村的曾孫女,因嫁給了涇陽縣安吳村吳家,故稱吳周氏。吳周氏生於同治七年(1868),卒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她天資聰敏、性情溫和。自幼受慈親嚴師教誨,飽讀詩書。光緒十年(1884)十七歲時和涇陽縣安吳堡鹽商吳尉文的獨子吳聘結婚。吳聘字介候,十六歲時染疾不愈,結婚時已經奄奄一息。當時民間有個迷信陋俗,以結婚“沖喜”,以此爲病人消災免禍,誰料婚後幾天吳聘死去,吳周氏從此獨守空房,人們稱其“安吳寡婦”。吳聘死後,吳家又無男丁承嗣,吳周氏就成了唯一的繼承人,吳周氏即接管家政。吳聘的父親在吳聘八歲時死去,家道衰落,吳周氏力挽危局。吳家家道興旺以至極盛真正是在吳周氏掌管家政後。她“知人善任”,駕馭有方,緊緊團結和依靠着幾十個謀士、能人,其中尤以揚州總管羅天增和楊茂亭、王子緒、王劭農等人,深得吳周氏信賴,每遇大事,必共謀之。據吳周氏墓誌記載:她十八歲即管家政,效法歷史上女皇“垂簾聽政”,成就事業。年終吳周氏將吳家在外地商號的掌櫃召集回來,由總管家代替她設宴款待,以示東家對下屬的關懷。然後在大廳室外懸掛一道竹簾,聽取各地掌櫃彙報,之後分別提出下年度的安排意見。當時參加宴會者姑妄聽之,不以爲然,認爲一箇十幾歲的寡婦懂得什麼?誰知第二年年底,結算之後,凡按吳周氏主意辦的商號都賺了錢;相反,沒有按吳周氏意見辦的,都賠了本。由此,她在衆掌櫃中樹立了絕對威信,大家無不佩服她在經營方面的才智。吳周氏掌管家政後,極盡經營理財之才能,使吳家原有商號個個重新興旺起來,除繼續經營好江蘇、江西、安徽等省淮鹽外,又先後在湖北、上海、四川、重慶、甘肅及陝西各地設立商號,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吳家的生意,當時民間流傳一句話“吳傢伙計走州過縣,不喫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到西安避難,吳周氏“助紓國難”,向慈禧太后貢銀十萬兩,慈禧太后嘉許其舉,誥封二品夫人(吳周氏死後被誥贈一品夫人),賜御筆親書“護國夫人”的金字牌匾,並收爲乾女。周家大院爲出了個“安吳寡婦”而驕傲自豪,“安吳寡婦”也爲“孃家”增添了不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