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西縣妙道山旅遊攻略

妙道山爲國家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

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於1992年9月由原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公園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嶽西縣境內,距縣城40公里,景區總面積近3000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8%。妙道山屬典型的中山地貌,山勢呈雙獅環抱之形,主峯聚雲峯,海拔1465米。

整個景區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涼溼潤,年均溫14.2攝氏度,夏季最高溫僅24攝氏度,因而又是華東地區難得的避暑勝地。妙道山現分祖師尖、紫柳園、南溪源、聚雲峯四大景區,開發景點110多處,景區內自然景觀造化神奇,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素以“山雄、水秀、谷幽、松奇”而名聞遐邇。

聚雲峯景區有千姿百態的奇松怪石,可以登上高聳入雲、拔地通天的石獅哮月,欣賞到妙道山雄、奇、險、峻的山嶽風光。山崗上的“玉兔望月”。傳說是月宮中的玉兔動了凡心,私自下界,不想誤了歸天的時辰,於是就長年蹲在這山崗上,思念着在月宮的日子,傷心不已。在它前面,就是盤龍洞,是由9塊巨石錯落搭靠而成,傳說是一條巨龍盤踞的地方。沿着石縫往上前爬行,洞穴曲折而幽深,讓人倍感陰森而神祕。洞頂有棵古松,猶如一隻伸長脖頸、展翅奮飛的雲中仙鶴,故名爲“鶴翔松”。

沿着平緩的步道前行一公里,到了主峯腳下。“石獅哮月”近在眼前,昂揚的頭顱,矯健的前肢,威武的背脊,在月明之夜,猶如一頭碩大的雄獅,伏地昂頭,對月咆哮!對這一壯景,清末詩人王筱軒有詩讚曰:“石牛有跡亦堪奇,況更形聲肖狻猊。風過月明三五夜,時驚老衲誤披衣。”再往前走,有塊大石頭,叫“紗帽石”。長約10米,寬、高約8米,極像古裝戲中士大夫所戴的烏紗帽。相傳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歷朝歷代,都有達官貴人騎着馬,坐着轎,專程前來焚香朝拜,以求加官晉爵,據說有求必應呢。從這順着臺階,可以到達天門臺,沿路步移景換,美不勝收。

自天門臺、“結義松”上行50米,就到了拜佛臺,這是遊人能夠登上的最高點,海拔1460米。站在這裏,險峻的正頂已近在咫尺,彷彿舉手可及,卻又險不可攀,至今還無人登臨。向前看去,那就是“天生石佛”,你看他天庭飽滿,雙眼微合,鼻樑中挺 ,還有那豐盈的下巴和靈秀的頸項,一副慈眉善目的富態之相。

當雨後初晴,偶爾會出現一道七彩虹,籠罩在大佛的頭頂上,那就是神奇的佛光,是石佛顯聖的吉祥徵兆。過去,不論什麼人,只要看到佛光,便要立刻下拜,因爲看到它極不容易,所謂有緣者方可一見,“拜佛臺”亦由此而來。在拜佛臺上舉目四望,東南方的天柱山,西向的司空山,北面的明堂山,還有大大小小的峯巒丘壑,都盡收眼底,豪邁之情油然而生。

祖師尖景區:常言道:“天下名山僧開拓”,妙道山亦不例外。據史料記載,晚唐有一高僧,法號義玄(公元867年——?)俗名-霞,由浙江西天目山(今臨安市境內)來妙道山結廬修行,傳道講經,時人尊爲臨濟祖師,而其開創的佛教禪宗南宗南嶽系臨濟教派,至今仍宗風不衰,遠傳海外。因臨濟禪術高妙,樂善好施,其弟子及信士均推崇備至,譽其道行爲 “妙光善道”,故此山得名“妙道山”。而後人爲紀念這位開山鼻祖,將背後這座山峯取名爲“祖師尖”,將他在半山中參禪打坐的石室取名爲“祖師洞”。

金璧寺始建於北宋初年,歷宋、元、明、清,幾經滄桑,1941年毀於戰火。宋時寺廟佔地20餘畝,殿宇高3丈有餘,分前、中、後三重。殿內供奉着四大金剛、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如來、觀音、臨濟祖師佛像,尊尊披紅掛綵,神態逼真。大殿中央高高懸掛着仁宗皇帝欽題的匾額,-“金璧禪林”四個鎏金大字。鼎盛之時,寺僧弟子有八百之衆,終年是香菸繚繞,暮鼓晨鐘,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如今,遺存的石佛、石浴盆、石凳、石鼓、石階、石柱、石塔、石棺、石刻,可見當年的恢宏氣象。相傳,寺院東南一帶,有一龐大的地下宮殿,是寺僧用來藏寶、藏經和避難藏身的地方。地宮裏有一件珍寶,形若三足鼎,約兩米見方,內盛燃料,用以點火照明,燃料用之不竭,而燈火則亙古不滅,名曰“石上天燈”,民間稱爲“萬年燈”。原來在地面上建有一座七層寶塔,中有暗門連通地宮,箇中機關,外人不得而知。

寺基東首的山崗,廣植松、杉,滿目蔥蘢。建於山中的“聽濤亭”,是聽松濤的好去處。每當山風吹來,滿山松樹時而沙沙做響,時而嗚嗚狂嘯,彷彿天籟之音,令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別有一番滋味。由此往前,有座石塔,叫“鎮龍塔”。根據古代的風水學說,這條山崗位於金璧寺的左側,故稱爲“青龍崗”,爲防青龍興妖作亂,則立塔鎮之。塔邊有一石棺,名爲“飛來玉櫬”,長約1米,寬、高各一尺許,形象端嚴,雕工精巧,前面有“卍”字(音“萬”,吉祥之音),後有蓮花,棺蓋刻滿雲狀花紋。從石材的質地看,決非產自本地,故此就當它是“飛來”的吧!

由金璧寺往後,進祖師門,沿着石階,可以直登祖師尖,沿途將欣賞到孔雀石、臨濟塔、祖師洞諸景點。臨濟塔,高3.5米,共三層六面,每面都有荷葉圖案,並以石雕的荷瓣作爲底座。因爲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是聖潔的象徵,所以後人造此塔以彰其功德。

位於半山腰的祖師洞,據《潛山縣誌》記載,是臨濟祖師進山時寓居修道之處。洞旁有一眼小井,是祖師取水飲用的地方。井水從細如絲線的巖縫裏滲出,本來潔淨而透明,潤在石壁上,卻是一片殷紅,象是從石縫滴出點點胭脂一樣,所以古人稱爲“石滴仙脂”,是妙道山一景。祖師尖爲妙道山第二高峯,海拔1432米,四周羣山簇擁,薄霧翻滾,如籠輕紗,公路如蜿蜒的玉帶,瀟灑隨意地系在山腰間,天然一幅秀美的大地山川圖。

南溪源是妙道山最大的一箇景區,全長約5公里,因爲沿途林相優美,碧潭鎖翠,水景極佳,儼然一幅不間斷的潑墨山水長卷,因而又享有“十里畫廊”的美譽。南溪源共分上、中、下三段,目前開發的是上段,從妙道山莊至香妃池,長約1公里。

南溪源山環水繞,流泉飛瀑,極富特色。“瀉銀瀑”,是南溪源的第一道水景,落差約30米,銀白色的山泉從高處傾瀉而下,散成輕綃,飄飄灑灑,直入深潭,出口處則是綠樹掩映,花草叢生,把整個瀑布映襯得格處亮麗而又鮮活。“九曲飛翠”,瀑布高58米,水流層層跌落,時而交匯,時而分開,絲絲相扣,曲折多姿,濺下的無數小水珠,更是沾衣不溼,潤物無聲,恰如晴空細雨,煞是有趣。“川心瀑”,流水從巖頂瀉下,突然分流成三掛白練,形成了一箇巨大的“川”字,因而得名。

由川心瀑順流而下,叫做香妃谷,因宋仁宗的四太子及才女香妃曾在此隱居而得名。它北倚主峯,南通下河口,縱深4.5公里,兩側山體陡峭,古木參天,枯藤老樹,頗有原始氣息。

香妃谷是植物的天堂,物種極爲豐富。例如這種紅梗綠葉的高大喬木香果樹,是我國的二級保護植物,如此成片地集中生長,實爲舉國罕見。南溪源的中段和下段,多爲深潭瀑布,人稱“九瀑十三潭”,較爲著名的有玉杯潭、震音潭、飛龍瀑、日月瀑等。

紫柳園景區內有森林浴場、奇松谷、天池映月、紫柳園及天生石鏡等著名景點。奇松谷是一處上好的觀景點。站在觀松臺上,可以欣賞到妙道山壯美的森林景觀。高大古樸的黃山松,有的錯落在叢林之間,有的屹立於絕壁之上,直如旗杆,曲如蒼龍,枝如鐵骨,冠如華蓋,無不讓人稱羨大自然的造物之美。而且,隨着四季更替,四時之景亦各不相同,可謂是:“春來山花爛漫,奼紫嫣紅;入夏濃廕庇日,羣山迭翠;秋後層林盡染,五彩斑斕;冬至雪壓青松,銀裝玉掛。”

千年紫柳園是塊高山溼地,平均海拔1080米,裏面生長着1300多株紫柳樹,最大樹齡已逾千年,因爲紫柳園擁有這三個“一千”(即千米溼地上生長着千餘株千年紫柳),所以被國內旅遊界譽爲“中華一絕”,亦是妙道山的精華景點之一。這片溼地以其獨特的山中小氣候,蘊育着紫柳及其它物種,形成一箇完整的高山溼地生態系統。

園內所生紫柳,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楊柳科柳屬,是一種耐溼生的落葉喬木。據測定,最大樹齡已達1280年,可謂貨真價實的古樹名木。而這一珍稀的“活化石”資源,以其獨有的科研價值,每年都吸引着衆多的科學工作者來此參觀考察。千年紫柳,聚天地之靈氣,閱世事之滄桑,大多生得曲折盤亙,老態龍鍾,古樸雄渾,每一棵都是一箇天然的盆景,而整個紫柳林,就是一箇天造地設的大盆景園,“太白醉酒”“四世同堂”“柳園晴雪”,株株不同,讓人置身其中,百看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