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區香港中央圖書館旅遊攻略

香港中央圖書館(英語:Hong Kong Central Library),位於香港香港島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位於港鐵天后站與銅鑼灣站之間,灣仔區區議會與東區區議會交界處。北鄰維多利亞公園。香港中央圖書館樓高12層,景觀可以遠望九龍西及獅子山,佔地9,400平方米,該圖書館樓面面積33,800平方米,是香港規模第一大的公共圖書館,藏書爲2,300,000餘冊,爲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總藏書12,480,000冊的5分之1。香港中央圖書館於2001年5月17日啓用,取代大會堂公共圖書館成爲66間公共圖書館的總館地位,是香港規模最龐大的公共圖書館,及灣仔區第3間公共圖書館。

館內設有觀景升降機來往地面至10樓,另設多條扶手電梯連接各樓層,另有兩部觀景升降機由地面直上10樓及11樓,館內亦設有洗手間供讀者使用。圖書館範圍7樓除外內均設有香港政府WiFi通,合供63個無線接取器供市民免費連線。

建築外觀特色

大樓設計曾經引起爭議,時任市政局主席梁定邦於1997年與市政總署署長鍾麗幗就中央圖書館的設計公開罵戰,雖然鍾所提出的高科技感設計因工程已經展開而被否決,但是“仿古典風格”、“仿羅馬風格”的建築設計,遭市政局議員譏爲“中國大陸的洋房別墅”。

由地面至平臺的梯級上,刻有古今中外典籍、名人的佳句,被指是對典籍和先人的侮辱。

香港中央圖書館內外隨處可見的由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結合而成的幾何圖案,有“天圓地方”以及“知識累積成塔”的喻意。而由於原來設計是市政局轄下的中央圖書館,後來演變成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之中央圖書館,大樓的升降機門及大門扶手都可見市政局的徽號,雖然香港市政局已經解散,但當局以徽號本身亦是香港市花洋紫荊的抽象圖案爲由予以保留。

歷史

1990年代,市政局決定興建一座中央圖書館,作爲香港的旗艦圖書館,香港中央圖書館的籌建計劃因而應運而生。在圖書館學中,“中央圖書館”(Central Library)的界定和命名須以服務社區的人口數量爲依據,但爲突顯“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地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當時5間中央圖書館:香港大會堂中央圖書館、九龍中央圖書館、沙田中央圖書館、荃灣中央圖書館及屯門中央圖書館,改名爲大會堂公共圖書館、九龍公共圖書館、沙田公共圖書館、荃灣公共圖書館及屯門公共圖書館,與分區圖書館同稱。

香港中央圖書館的所在地銅鑼灣摩頓臺,原爲港島區唯一露天排球場。由於週日在銅鑼灣一帶聚集的印尼傭工愈來愈多,這裏成爲了他們聚集及遊玩的地方。後來政府決定在這裏興建中央圖書館,曾經引起地區人士爭議,擔心外傭會因此缺乏聚會場所。

中央圖書館大樓之建築費爲6.9億港元,受到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議員批評,加設羅馬式裝飾柱設計被指浪費公帑,成了香港科技大學翻版。鍾麗幗於1997年與梁定邦就香港中央圖書館外觀設計爆發罵戰,鍾麗幗被指擅自更改中央圖書館的外觀設計而被降職。

原訂於2000年12月啓用,卻因電腦系統問題而延遲。延至2001年5月17日,由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主持揭幕儀式,5月18日正式啓用。

交通指南

景區地址:香港灣仔區高士威道66號。

乘車線路:乘2a、8、10路空調巴士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