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區香港灣仔藍屋旅遊攻略

藍屋是香港一列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現已被列爲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中72號、72號A及74號三幢外牆被塗上藍色,因而被稱爲“藍屋”;而74號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擁有,一直維持灰色的外牆。

歷史

藍屋原址曾是一所醫院,樓高兩層於1872年政府差餉徵收冊中名爲“華佗醫院”(亦稱爲“灣仔街坊醫院”)。1886年關閉後變爲用作供奉“神醫華陀”的廟宇。

1920年代拆卸後興建現在四層高建築,於1922年建成,樓梯間的牆壁、單位內的窗戶同樣由木材製造,而露臺部分則採用鋼筋水泥建造,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臺建築的唐樓。72號地下爲“華佗廟”,1950年代爲黃飛鴻徒弟林世榮侄兒林祖開設的武館取代,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館再改爲其兒子林鎮顯的醫館。72號一樓曾開辦專爲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而二樓及三樓則是戰前灣仔唯一英文學校“一中書院”的校址。72號A地下是“廣和號”雜貨店和74號地下是“聯興酒莊”,約在80年代結業。74號二樓曾經是“鮮魚商會”的會址,而同座三樓則爲商會的會議室。74號A地下原本是雜貨店,戰後改爲住宅。

1990年代,香港政府爲藍屋外牆髹上油漆時,因物料庫只剩下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整座藍屋便髹成藍色。

現況

2006年香港房屋協會宣佈與市區重建局合作重新發展灣仔石水渠街及附近建築物,包括藍屋及鄰近的黃屋與橙屋,闢作以茶及醫療爲主題旅遊景點,於7月21日入紙城市規劃委員會將重建範圍的使用用途更改爲“休憩用地及保留歷史建築物作文化、社區及商業用途”,最快2010年竣工。但民間憂慮藍屋內最有特色的木製樓梯、天花和內部結構會被作出更改或拆除,而原有的居民將不會獲准在原處居留,而附近的車房和小商戶更會被淘汰,社區網絡將會被完全破壞,重建後只是一箇古蹟空殼。

地政總署於2009年4月30日宣佈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的私人土地業權,以便市區重建局聯同香港房屋協會及政府進行市區更新計劃。2009年9月藍屋建築羣被髮展局列入第二批供活化的政府歷史建築物名單中,香港政府以鉅額資助吸引非牟利機構參與活化,而日後建築羣的色調亦不設限制,但要保存露臺的懸臂式混凝土外廊、幾何圖案熟鐵扶欄及混凝土托架。2010年9月15日由聖雅各福羣會提出的申請計劃獲得批准,將藍屋活化成民間生活館,並會首次採用“留屋留人”的方式,包括藍屋、黃屋及橙屋的14戶居民繼續留住,並獲加建獨立洗手間和升降機,更需要改建消防設施。原有的香港故事館及導賞團將會保留,同時會開設小食店及糖水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