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天后宮旅遊攻略

澳門天后宮,2003年10月4日剛剛落成,歷時2年半,耗資2億澳門元。它坐落在澳門路環島的疊石塘山上,佔地近7000平方米,是澳門迄今規模最大的廟宇。整個建築按照閩南古建築風格設計建造,並參照福建、臺灣等地媽祖廟的傳統規制佈局,宮前有長達60餘米的階梯,厚實華麗的牌坊式山門、漢白玉圍起的祭壇和由迴廊連爲一體的大殿、梳妝樓、鐘樓和鼓樓等。主殿坐西朝東,氣勢恢弘,樓臺宇頂雕龍飛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輝。宮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高達3米的媽祖塑像鳳冠霞帔,慈眉善目,儀態端莊。

作爲世界上惟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澳門早在1488年就在內港建起了第一個媽祖廟——媽祖閣.

天后官自二OO一年四月初十舉行奠基動土儀式至今,主體建築已基本建成。從此,多元文化的澳門又增添了一顆體現中國古建築和閩南文化特色的璀璨明珠。這其中,凝聚子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和澳門媽祖文化村天后宮同仁的心血,體現了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和澳門特區政府各部門的傾誠支持,承載了泉州工匠師傅們的辛勒勞作。我們要特別提到的是,臺灣媽祖聯誼會、大甲鎮瀾宮董事會、媽祖發源地湄州媽祖祖廟董事會及泉州天后宮董事會給予我們一貫的幫助支持,自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成立以來,我們弘揚媽祖文化活動的每一步,都伴隨着他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充分體現了兩岸四地同胞血濃於水的情誼,體現了媽祖娘娘教化全世界華人要團結如手足的精神力量。

媽祖文化,媽祖精神不但蘊涵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在經濟日益全球化,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日益休慼相關的新世紀;弘揚媽祖的博愛和平;救危濟困,開拓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無凝是人類消彌爭鬥,揚善除惡,共謀發展和福祉的最好教誨。

天后宮,又稱天妃宮、天后祠、天后寺、天后廟、媽祖廟、聖母廟等,日本又稱天妃神社,常見於中國大陸沿海,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在東亞其他地區如日本、琉球、越南等地以及東亞裔人士(主要爲華人)之海外聚居地。從南中國以至全中國的海岸都有拜媽祖的信仰,認爲可保航海順利,所以每所天后廟正門都朝海。

相傳,媽祖於宋代開國元年(906年)3月23日出生於福建興化軍莆田縣的湄洲島,出生時已有特殊徵兆:紅光滿室,香氣四溢;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故取名林默娘。林默娘自童年起即有預測天氣的異能,常於海難發生時前往救人,至29歲時於鄉間湄洲峯上羽化昇天。

其後每多顯靈,於海濱救人無數,於是沿海鄉民紛紛立廟祀奉,歷代君主都賜以頭銜,尊爲天妃,直至康熙22年(1683年)福建水師施琅攻打臺灣鄭克塽,因戰船擱淺,清朝軍人乃向天妃禱告因而脫險。康熙帝知道後將天妃改加爲“天后”,此後天后成爲中國及東南亞華人社會里漁民和所有航海者普遍的守護神,有些漁民更會把孩子和天后“上契”。現今祖籍福建的林姓人士,多普遍認同天后是他們的祖先。

澳門是惟一以媽祖命名的城市,媽祖文化的影響力可想而知,澳門之所以能形成今天這樣一箇多元文化相互包容融合的最適宜人類生活居住的地方,媽祖精神的教化力量不可小視。自澳門迴歸祖國母親懷抱以來,“一國兩制”順利實施,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除了澳門人民的共同努力,還有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的睿智和特區政府的良好運作,更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這一切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澳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媽祖石雕聖像、澳門媽祖文化村牌坊和天后宮的相繼建成,使澳門媽祖文化村已初具雛形,我們將加快後續工程的進行,讓澳門媽祖文化村成爲澳門旅遊經濟發展的十個新的增長點,成爲澳門人民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講堂,成爲海內外信衆交流膜拜的聖殿。

林默,一名默娘,民間親切地稱她“姑媽”、“娘媽”或“媽祖”。莆田人。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莆田縣湄洲嶼的一箇仕宦家庭。生後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被名爲“默”,又稱“默娘”。其曾祖保吉,仕周,任統軍兵馬使,棄官,隱於湄洲。祖孚,承襲世勳,任福建總管。父願,宋初官福建都巡檢。默娘聰慧過人,8歲從塾師讀書,就能解書中大意。稍長,好誦經禮佛。她…… 林默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