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公廟旅遊攻略

譚公廟爲文化旅遊景點。

譚公廟位於路環十月初五街尾,與中國大陸小橫琴島極接近。該廟屬道教廟宇,是路環香火最盛的廟宇,建於清同冶年間,也爲1862年。廟內除供奉譚仙聖外,更加置有一隻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多年曆史的文物。廟內的“魚骨舟”爲鎮廟之寶,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善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摸一摸龍骨。而在廟外一塊刻有《鵝》字的巨形靈龜石,亦爲區內一箇特色標記。

譚公廟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廟內供奉的譚公,原名譚仙(公元1260年——公元1368年)。據民間傳說,他原是元朝(1260-1368年)時廣東惠東地區的牧童,自幼天生異稟,十二歲得道,成年之後在惠州九龍山修行,死後多次顯靈都化身爲小童,幫助漁家治病和預測天氣,故被奉爲漁家的保護神。譚公廟開廟的時候,漁民送來一條逾二米長的鯨魚骨,後來這條"龍骨"製成"龍舟",並裝配上龍頭、龍尾、錦旗、羅傘、稍公、撓手等,被視作"鎮廟之寶"。據記載,譚公“每杖履出山,一虎隨之”,今廟內牆上亦畫有虎。《惠州府志》卷四十四《人物篇-仙釋》有關於他的記載。路環十月初五街有譚倦聖廟,每年四月八日(農曆)爲紀念他的節日(見譚公誕)。路環四廟慈書會常聘請粵劇團來上演神功戲,一連演出四天,在此期間譚公的"行宮"被抬到廟前的戲棚"看戲"譚公誕的其中一項活動是競投五個"花炮"-新的譚公小型神像,競投價由五幹元至數萬元不等,當然也少不了聚餐和敲鑼打鼓的舞獅。

創建譚公廟碑記。碑記中清楚記載是廟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筲箕灣漁民集資興建。過去一百三十五年間,譚公廟大規模重修三次。現時廟堂橫連三間,左右兩邊加設涼亭,柱石之處刻有現代人的書法對聯。廟宇內外有精緻的壁畫和雕塑,廟前安放0石獅一對,莊重古雅。廟內牆上刻有多塊碑記,記錄了譚公廟建和重修的歷史,以及善長的名字。現時,譚公廟內不但供奉着譚公,尚供奉其他神只,如赤松黃大仙、五通財神。廟內還設有關帝宮及列聖宮殿,前者供奉關聖帝君,後者供奉諸神。譚公廟旁則爲觀音寶殿,內裏供奉望海觀音,洪奉者多爲漁民。譚公廟和天后廟一樣,原來靠海邊面向鯉魚門。現在譚公廟前面是污水處理廠,右邊是漁類統營署、筲箕灣小學,左邊是城巴愛秩序灣車廠,周圍環境變化很大。

譚公廟廟內有兩件歷史文物,其中有一隻全長四尺,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年多歷史的文物。此龍舟爲當年開廟時,漁民所贈的,後裝配有木製的龍頭、龍尾、錦旗、羅傘、鑼鼓、艄公及撓手等,使龍舟更栩栩如生,更被視爲“鎮廟之寶”。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普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一摸龍骨。

另一件歷史文物就是譚公廟旁的一塊碑石,刻於清道光七年(即公元一八二七年),碑石上刻的是香山縣政府勒石永禁舟師兵役濫封索擾漁船的規定。廟側有一通近二百年的“過路環勒石曉諭”碑,記錄當地民政管理歷史。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許多港澳居民都前來進香祈福,搭大棚演出神功戲。

對於譚公廟,60歲以下的人大約沒有誰會知道的;而60歲以上的人,雖然多有知道者但也大抵淡忘了。譚公廟是一座規模並不怎麼大的道教廟宇,位置大概坐落在雲龍橋北端的獅子山麓,坐北向南面臨西江。廟宇爲二進間,廟中供奉的主神爲黑髯長鬚坐姿的老叟泥塑像,一派仙風道骨,一臉端莊慈祥。廟門前左右各有一株大樹,右邊的一株是約有百年齡上下的細葉榕,一枝粗大的虯枝向東斜伸,還垂着一些氣根,樹根下還有燒剩的殘香燭;左邊的一株是“劈啪子”樹。廟門前空地處往下走幾步麻石砌的石級,就是一條往廣東方向去的傍山路……

譚公廟所供奉的主神究竟是何方神聖呢?珠江流域兩廣地區曾流傳過一箇簡單的傳說,說的是廣東惠州在元代現出了一箇天資異稟的牧童,12歲時便得道,長成之後進惠州九龍山-,成仙后常隱真身,顯靈時多幻化爲童身。其肩負神職是爲河海船民漁民測報天氣和治病救危,造福於民,因此博得船家和航運人士的尊敬。梧州譚公廟自19世紀之初建廟至解放初期,不僅有船民市民不辭偏遠,成爲信衆適時進行膜拜;且約定俗成凡過往船隻經此必鳴笛減速,以示尊崇並感恩其對涉水之民的庇佑。譚公廟的神主,其名爲譚公道,故梧州過去每有人被指辦事不公道,便會爭辯戲言“公道不公道,去問譚公道”以反駁。

譚公廟有副長聯,其上聯雲:“今日之東,明日之西,光陰冉冉,歲月悠悠,走不盡楚峽秦關,填不滿慾海深潭。力如項羽,智若曹操,烏江赤壁空煩惱,爲什麼?請君息坐片時,試把寸心,思前想後,得安閒處且安閒,留些奔波過明日。”下聯則雲:“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僕僕,道途茫茫,留不住朱顏白髮,帶不去黃金碧玉。富似石崇,貴如楊素,綠珠紅拂皆成夢,今何在?替我解下數文,沽酒半壺,猜三通兩,會暢飲時且暢飲,西出陽關無故人。”長聯借漢晉隋唐之際的歷史典故,表達了浪淘英雄、霸業成空,繁華事散、惟留綺夢的思想,勸人淡泊功名利祿。

如今,譚公廟已不復存在了,它早隨時代的發展,科學的昌明而迴歸空寂。處在三江水口的梧州,人們已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控制了海事海難的發生,譚公廟及其傳說,除了可作地方掌故或志書材料外,剩下來的就只能是曾經的人們作爲閒話的談資了!

譚公廟前地是指譚公廟前的一片廣闊空地,位於路環島東南部。它一方瀕臨海濱,與橫琴島隔海相望;另一方綠樹環繞,環境優美且清靜,是路環島一箇頗具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休憩區。

每逢節假日,會有許多本澳的居民驅車前來遊玩,遊人也喜歡在此駐足,清新的空氣,怡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值得留意的是立於廟旁的一塊極具歷史價值的“路環勒石曉諭”石碑,此碑是清道光七年,即1827年由清政府頒佈,以禁止官兵向途經當地的漁民0的告示。石碑原位於中街,1980年重整工程時才搬來此處。廟的另一旁有數塊大石,石上列有巨形的“鵝”字,此字乃模仿中國大文豪蘇東坡所書之“鵝”字,以一筆寫成。此外還有路環老居民、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名譽主席楊輝先生手書之“忍讓”二字。旨在宏揚中國人的美德,同時亦可令遊人從中感受到那股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在譚公廟對面的海岸,有一塊路環出名的奇石,狀似烏龜,正緩慢地向岸上攀爬,形態逼真,栩栩如生,被稱爲“大靈龜石”,多年來吸引了無數遊人觀賞,成爲了路環的一大名勝。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都會在該前地搭起一箇巨型戲棚,聘請香港出名的粵劇戲班前來演出神功戲,包括任劍輝、白雪仙的“仙鳳鳴”,麥炳榮、鳳凰女的“龍鳳”,龍劍笙、悔雪詩的“雛鳳鳴”,林家聲的“頌新聲”以及羅家英、汪明荃的“福陞”等,演出一連數日,場面熱鬧非常,吸引了許多戲迷前來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