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縣祁山武侯祠旅遊攻略

祁山武侯祠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祁山武侯祠

祁山是一條山系的名稱,

它東起鹽官,西至大堡子山,橫臥西漢水北側,綿延25公里,地扼蜀隴之咽喉、勢控攻守之要衝,是三國時祁山古戰場的天然屏障,爲魏蜀必爭之地。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隨着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播出而家喻戶曉,祁山武侯祠也因此而名聲大振。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於成都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後,進入漢中設臨時丞相府。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四月,諸葛亮一出祁山,街亭一戰失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當年冬天二出祁山,圍陳倉糧草不濟退兵;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三出祁山,蜀將陳式佔武都、陰平,諸葛亮到達建威城(今西和縣境內);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出祁山,魏延西入天水、隴南的羌氐一帶,大敗魏將郭淮;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五出祁山,破上邦,李嚴謊報軍事無糧,諸葛亮撤兵;建興12年(公元234年),六出祁山,10萬蜀軍殺出斜谷口,屯兵五丈原,8月諸葛亮卒於兵中。事實上諸葛亮只在建興六年,建興九年,兩次到達祁山。還有兩次接近祁山,兩次未到祁山。六出祁山是指諸葛亮晚年北伐戰略行動的整體,也是其百折不撓、鞠躬盡瘁精神的象徵。

祁山堡位於祁山中部,西漢水北岸的河灘畔上,是一座石基土填的孤峯,四周不粘不連,形似龜又似艦,武侯祠建於其上。相傳兩晉伊始,堡上即建武侯祠,人們四時祭把,熱鬧非凡,時隔千餘年現保存下來的武侯祠爲全國五大武侯祠之一。

待到堡下,忽見一峯突起,四面如削,高數十丈,猶如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萬里平原上的一座丘陵。進入堡門沿着小道拾級而上,走不遠在道路左右建有展室和土地祠,展室陳列有名人書畫及國內外知名人士遊覽武侯祠留影。上至堡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隴-法泰斗顧子惠題寫的“武侯祠”匾額懸掛於大門之上,前後《出師表》碑文鑲嵌在大門兩邊牆上,看着碑文,諸葛亮不忘先帝知遇之恩和爲興復蜀漢夙興夜寐、鞠躬盡瘁的偉大形象躍然眼前,“三分定鼎明天明道,二表出師爲主孤”是其真實的寫照。

進入院內有始建於兩晉,重建於明清的孔明殿、關羽殿、起佛殿一進三院,塑於道光年間的諸葛亮像手執羽扇,眉清目聰、栩栩如生地端坐在大殿內,“文革”中,因廟宇淪爲糧倉,糧食擁堆甚高,諸葛亮像才未遭損傷。前院兩邊建有兵出祁山時的文武將長廊,古祠題碑如林,有匾額30餘面,楹聯5幅,碑刻20餘通。其中,明萬曆42年(1567年)浙江道監察御史鄭國仕題《登祁山謁武侯祠》、清光緒年間王化南草書其師詩文《祁山遠眺》碑文爲遊人所敬慕。

站在堡頂四望,茫茫古戰場盡收眼底,東北有天水關、滷城鹽井祠、木門道、九古堆長蛇陣,堡南有當年埋藏伏兵的“圈馬溝”和“藏兵灣”。相傳堡上原有古洞,直通西漢水畔,是蜀軍汲水古道,諸葛亮巡營時也從此洞出入,西漢水河心有塊巨石,相傳爲諸葛亮的上馬石。瞻仰先烈遺祠,使人彷彿置身於三足鼎立的昔日戰場,驚險而神奇,蒼茫而悠遠。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爲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爲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 諸葛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