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縣白馬河生態民俗風情景區旅遊攻略

白馬河生態民俗風情景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白馬河生態民俗風情景區

白馬河生態民俗風情景區位於文縣城西3公里白馬河的鐵樓藏族鄉境內,是古白馬氐的後裔白馬藏族聚居區。鐵樓藏族鄉,是文縣惟一的民族鄉,也是隴南市7個民族鄉之一,爲文縣四大邊寨之一,因古傳掘地發現一大鐵爐而得名,又名鐵爐寨。境內的白馬河爲文縣八河之一,因鐵樓鄉別名白馬峪而得名。白馬河發源於該鄉海拔3543米的石埡子梁,從全鄉穿境而過,經城關鎮甘溝坪、西元村,匯入白水江,流程29.5公里。

生活在這裏的白馬藏族人民秉性耿直,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生活衣着、婚喪祭祀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習俗。據史學界考證,白馬人與兩千多年前生活在隴南一帶的古代氐族無論在血緣、地緣還是傳統習俗上,都有着十分緊密的聯繫,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氐人部落就繁衍活動在西漢水、白龍江和岷江流域。魏晉以後,氐人曾以驍勇善戰在當地稱雄一方,先後建立起了“成漢”、“前秦”、“仇池國”、“武都國”和“陰平國”等政權,爲中華民族的歷史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白馬藏族同胞把最具特色的婚禮和盛大節慶祭祀活動時表演的面具舞稱爲“池哥晝”,也叫“神面舞”。“池哥”是白馬人對“面具”的讀音, “晝”譯成漢語爲跳,即跳“面具舞”的意思。這種面具舞被賦予了祈禱豐收、安寧、驅惡避邪的意思。白馬藏族同胞

“池哥晝”(面具舞),場面莊重熱烈,既有神祕的宗教氣氛,又充滿濃郁的娛樂色彩,極具歷史和民俗研究價值。神祕的面具舞無不訴說着白馬人世世代代生活的艱辛,這些閃爍着民族精神的魂魄,經歷悠悠歲月的無情蹂躪,穿越歷史的長河,一直沿襲到了今天。

白馬人獨特的裝束,濃郁獨特的民俗風情交融在這風、太陽和空氣當中,最具民俗特色的,是白馬人豔麗的五彩服和神奇的沙嘎帽。漂亮的沙嘎帽上隨風飄蕩的白雞翎如我翻飛的思緒,帶我走進白馬人艱辛的生活歷程。白馬人豔麗的五彩服與神奇的白馬山寨構成了一幅漂亮的民俗風情畫,使來這裏的客人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總要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白馬人節日的喜慶場面和他們生活的點滴。

白馬河流域屬於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主要景觀有大熊貓飼養場、石門溝瀑布和紅海等。地勢西高東低,氣候差異很大,“一溝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氣候溫和溼潤,飛瀑流泉,碧潭潺溪,險峯長峽,蒼山雪嶺,古木參天,百鳥爭鳴,珍禽異獸出沒,芳草奇花爭妍,優美秀麗,如詩如畫,可與相鄰的九寨溝媲美。

大熊貓飼養場設在白馬河上游邱家壩,這裏青山環繞,森林茂密,氣候溫和,大熊貓主食的箭竹遍佈山林,是大熊貓棲居繁衍的主要地區之一。1986年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此投資興建了“大熊貓繁殖馴養場”,在搶救飼養病弱熊貓的同時,進行馴養繁殖。場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有大熊貓活動休息室,進食、飲水間、配食加工間,醫務室,化驗室等等設施。1988年經中央批准,由馴養員護送這個飼養場的一對大熊貓飛飛和蕭蕭前往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西蘭等國展出,受到異國朋友熱烈歡迎。

石門溝瀑布在大熊貓飼養場附近的石門溝村後。百丈懸崖的峭壁間,有一石洞,洞內平坦,高、寬各5至10米,內有鐘乳石構成的各種景觀,情狀各異,形象生動,如人立,如山聳,如獸奔,如雲浮。洞內正中建有觀音閣,建於清乾隆年間。閣後有一暗洞,水聲滔滔不絕,清流奔湧而出。水流環繞觀音閣兩側,至洞口匯而爲一,飛瀉直下,形成寬4米、高80米的瀑布,從崖壁間噴灑下落,在日光照耀下,五彩繽紛,蔚爲壯觀。四周樹木蓊鬱,鳥雀啼鳴,山花溢香。

紅海在白馬河上游深谷中,因湖水色紅,故名。湖邊花草遍地,四周箭竹叢叢,熊貓頻繁出沒。相傳紅海之水,原來清澈澄碧。有一位英俊的藏族青年常在湖邊林中打柴,湖中龍宮的公主龍女愛上小夥子,兩人結爲夫妻。龍王派蝦兵蟹將捉拿公主問罪,龍女與小夥子奮力抵抗,最後手拉手朝懸崖撞去,雙雙身亡,獻血灑在湖裏,於是碧綠的湖水被染成血紅。從此,紅海不僅成爲一處美麗的景點,而且成了當地藏族青年男女傳統的聚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