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秀區騎樓城-龍母廟景區旅遊攻略

騎樓城-龍母廟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騎樓城

梧州素爲廣西水上門戶,上個世紀20年代後,原來的坊式房已不能滿足日益繁榮的商業發展的需要,騎樓逐漸取而代之。梧州地處嶺南,北迴歸線經過其間,舊時爲了結合南方潮溼多雨及多洪易澇的氣候特點,梧州建築多采用騎樓形式,臨街樓層可作商鋪,樓上可住人。騎樓多爲三四層,臨街店鋪二樓以上部分凸出來,二樓罩着的空間成爲人行道,遠遠看去,像“騎”在人行道上一樣,故名“騎樓”。騎樓形式既方便行人上街時遮陽擋雨,又可擴大樓房面積。

騎樓的背後是內街,民宅大門一般開向內街內巷,內街成爲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廳”,充滿濃郁的人情味。這種有層次的沿街檐廊複合空間,大大適應了市民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和空間使用功能的多樣性。

在騎樓的外觀上,可以看到許多有代表性的中國建築語言:花窗、磚雕、牌坊等,都十分精巧,其功能和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其中頗具嶺南特色的當數騎樓柱外的鐵環,是居民在河水上漲時系船所用。

另外,由於梧州是廣西最早的港口開放城市,受外來經濟文化影響大,所以騎樓的西化痕跡也較濃,如羅馬柱、圓拱形窗、穹雕等等,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築語言。中西文化在騎樓上交融、和諧共存,凝聚着歷史的滄桑,至今仍散發着文化的魅力。

在廣西梧州市約1平方公里的河東老城區內,現存騎樓街道22條,騎樓建築560幢,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騎樓博物城”。梧州河東老城區連綿成片的騎樓,由梧州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熔鑄而成,是一部深刻記載昔日梧州風土人情的活字典。

在騎樓博物城,隨處可見牆面上蘊涵中國傳統文化的灰雕藝術。在大南路騎樓城牆上,一幅浮雕爲“連年有餘”,蓮池下面遊着兩尾鯉魚;另一幅浮雕展示的是一棵松樹下有四隻白鶴,其寓意爲“松鶴長春”;有寓意爲“平平安安”的寶瓶;在龍母太廟廣場的雕刻上有“鯉魚跳龍門”,等等。

女兒牆是騎樓城建築裝飾構件中最溫婉的名字。騎樓屋頂半人多高、臨街而立的矮牆就是女兒牆。女兒牆的來歷非常有趣,在古代時,大戶人家由於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爲了不讓自己的女兒隨便出門,在屋頂和牆垣上特意建造了一堵牆,而女孩子們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卻又禁不住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吸引,於是便悄悄地攀上屋頂或高牆上,隔着那道矮矮的防護牆向外眺望,久而久之,便被人稱作女兒牆了。這種屋頂臨街的矮牆,讓深閨的千金小姐在此俯視浮生俗世,不顯山不露水地綻放青春。偶而抬頭的書生幸運地抓住這抹0,一段浪漫故事便從此開幕了。

龍母廟

梧州是龍母的故鄉。爲紀念龍母,梧州於北宋年間在城北桂江河畔建成龍母太廟。龍母廟是梧州乃至桂東南最著名的旅遊區之一。廟貌輝煌。龍母廟始建於北宋初年,明萬曆、清康熙、雍正年間均曾重修,是廣西少有的保留宋代建築特色的文物古蹟,兼有宋、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

龍母廟座落在景色秀麗的桂江岸邊,枕山面水,輿地通靈,是一座真正的千年神廟。龍母廟原由山門、前殿、後殿、左右廂房、角亭組成,後因戰亂部分建築曾受損毀。從1987年龍母廟重光以來,經過不斷修繕,既保持了古建築的風格和特色,又增添了牌坊、行宮、龜池、觀音亭、賜福亭、放生亭、龍母素食館等主要建築。2005年梧州市政府在原龍母廟的北面劃出10.2公頃的土地作爲龍母廟的擴建用地,總投資6000多萬元,使龍母廟佔地面積由原來的5000多平方米擴展到10萬平方米,現在已建成了牌坊、前殿、龍母寶殿、龍母寢宮、鐘樓、鼓樓、塔樓、廂房、連廊、以及中國最高的38米龍母聖像。

據考證,龍母是古代我國南方“倉吾”族首領,生於農曆五月初八日,民間稱此日爲“龍母誕”;逝世於農歷八月十五日,民間稱此日爲“昇仙日”。由於龍母竭盡全力帶領人民開山治水,爲鄉親造福,深得百姓愛戴,因此,“龍母誕”和“昇仙日”就成了龍母廟的傳統紀念日。每年農曆五月初八和農曆八月十五是龍母廟最熱鬧的時候。此時龍母廟通宵開放,善男信女爭先恐後來朝拜、上香、摸龍牀、照龍母鏡、用龍母梳、洗龍母水、喝龍母茶,往萬壽龜投幣。

梧州市騎樓城——龍母廟景區地址:騎樓城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河東老城區;龍母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城北,桂江河畔。

梧州市騎樓城——龍母廟景區門票:免費

梧州市騎樓城——龍母廟景區交通:1、騎樓城:騎樓街主要分佈在大東上路、大東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環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設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環路等街道上。2、龍母廟:乘3路車到市政府站下車,那裏有專線車直達,票價1.2元,或乘1路車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