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河區開封鐵塔旅遊攻略

開封鐵塔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鐵塔位於開封市城區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始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即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鐵塔一帶於1955年開闢爲鐵塔公園,佔地面積51.24公頃,是中國百家名園之一。

鐵塔位於鐵塔公園的東北部,是園內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點。是1961年我國首批公佈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爲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砌褐色琉璃磚,混似鐵柱,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爲鐵塔。它以卓絕的建築藝術及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它設計精巧,完全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木式結構形式,塔磚飾以飛天麒麟、伎樂等數十種圖案,磚與磚之間如同斧鑿,有榫有槽,壘砌嚴密合縫。建成九百多年來,歷經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至今巍然屹立,實爲遊人和建築專家歎爲觀止。

今天的鐵塔公園,繁花似錦,綠樹成蔭,殿閣嵯峨,亭臺映波,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數十個景點遍及園內,東北部與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開封古城牆遙相呼應,吸引了衆多的中外遊人,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據《汴京遺蹟志》記載:北齊天保十年(559年)曾在鐵塔一帶創建獨居寺。唐開元十七年(729年),玄宗東封泰山歸來,途經汴州,改名爲封禪寺。宋開寶三年(970年),又改爲開寶寺。此後,寺院擴建,"重起繚廊朵殿",內部劃分280區,設有福勝、等覺、上方、永安等24個禪院。開寶寺是當時京都四大寺院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寺內設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因此,寺院名聲很大。

北宋末年,開寶寺毀於金兵。金代重修寺院時改名光教寺,元代稱上方寺,明代改名柘國寺,清代改名大延壽甘露寺。

開寶寺在國際上也頗有影響,許多外國佛教徒遠來瞻禮,開寶寺僧人也曾到印度等國尋求佛法。這些中外交往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高僧成尋。

成尋出身貴族,7歲出家,爲日本天台宗名僧,曾擔任日本延歷寺總持院阿閣梨和名剎平等院護持等要職,在日本佛教界頗負盛譽,日本皇太后親筆書寫《法華經》賜於成尋,使他聲望更高。日本天台宗是由中國高僧鑑真傳戒授法而發展起來的宗門,成尋早有來中國尋根求源的宏願。宋熙寧五年(1072年),成尋以62歲高齡不避艱險在海上航行一箇月,從杭州登陸。數月後來東京,在京都先後巡禮了太平興國寺、開寶寺、大相國寺等名剎,又轉道山西五臺山巡禮。返京後,神宗賜職爲太平興國寺譯場監事,敕住開寶寺。元豐四年(1081年)歿於寺內,終年71歲,遺骸葬天台山。

成尋來時,隨身攜帶天台真言經書600餘卷,灌頂道具38種,其中尤爲珍貴的是中國已散失的天台諸師撰述和日本天台宗的著述及傳記等。成尋在東京期間,宋神宗曾賜以新印製的《大藏經》二部。成尋把在中國精心收集的宋人詩文集及圖像多種連同《大藏經》送回日本。著名的《參天臺五臺山記》(即成尋日記),就是他在中國所見所聞的如實記載,也是研究北宋京都和各地風俗民情重要的參考資料。

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十三層,高360尺。這座木塔是爲供奉佛舍利(佛舍利,又稱佛骨,是佛滅後經過火化而形成的顆粒結晶體)而建。始於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竣工於端拱二年(989年)。負責監造者是北宋有名的建築大師喻浩(皓)。因該塔建在開寶寺福勝院內,賜名"福勝塔",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因塔頂相輪放光,又被賜名"靈感塔"。這座高大佛塔僅存世56年,於慶曆四年(1044年)六月被雷火焚燬。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下詔重建開寶寺塔。重建時塔址從福勝院移到上方院內,塔名仍稱"靈感塔",亦稱"上方寺塔",又因塔的外表全部以褐色琉璃磚瓦鑲嵌,遠看近似鐵色,故俗稱"鐵塔"。

建造鐵塔時,針對木塔易於失火和不耐風雨侵蝕的缺陷,集思廣益地設計出各種仿木塔結構的琉璃構件,這種琉璃件具有優良的防水隔熱性能,又耐風雨侵蝕而且色澤鮮豔,既保持了木塔精巧秀麗的造型,又避免了易燃易腐的不足。

鐵塔爲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現高出地面55.08米。塔的外壁除圭形門和八面轉角所用的倚柱外,以平用丁磚和帶長槽的立用丁磚組成一箇框框,中間鑲上長方形的立用順磚,這樣便組成了外壁的基本結構。塔身各層檐部是以重抄計心五鋪作斗拱承託。從底層到十三層斗拱規格相同。補間鋪作較密,泥道拱和瓜子拱都相互聯接在一起,在拱頭相交處均施平盤鬥,補間均未施令拱,騎槽檐拱上的交互鬥直接承託撩檐枋。

檐枋之上的瓦坡不分筒瓦、板瓦,而以特製的平磚代之。但檐頭飾以龍紋圓瓦當和飾以蓮瓣形的重脣板瓦。這兩種瓦僅前端爲瓦狀,後部皆爲長方形磚。塔檐的轉角處撩檐枋相交呈八字形,相交處置蟬形老角梁。梁兩側有升頭木(磚),用以挑角。老角樑上爲兩塊牛腿形的子角梁磚,其端安有套獸。各層八角垂脊較短。前有臥姿麒麟(脊獸),後有嬪伽像。磚檐坡上有博脊,皆用綠條磚兩層和抹頭磚一層砌成,博脊上爲平座斗拱。十三層檐上爲八角攢尖塔頂。八條垂脊各以蓋脊筒瓦,抹角條磚五行組成,在八條垂脊之上端有一層低矮的蓮座,其上置銅質寶瓶。

基層塔身東、西、南、北各闢一室,門以疊澀手法作圭形尖頂,東、西、南三面爲洞室,唯北門設磚梯可環繞塔心柱盤旋升至塔頂。塔身層層八面開窗,一層南,二層西,三層北,四層東,依次類推爲明窗,其餘皆爲盲窗。這些明窗的設計不僅爲了採光、通風、瞭望之用,而且起到了調節緩和強大風力的作用。支撐鐵塔的核心力量是粗壯的塔心柱。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蹬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成爲一體,形成了強有力的抗震體系。

塔身外壁鑲的花紋磚約50種,計有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立僧、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圖案。這些精美的圖案是研究宋代雕刻、塑造藝術的珍貴資料。

鐵塔自建成至今900多年來,據不完全統計,曾經歷了地震43次,河患6次,暴風19次,暴雨患17次,冰雹10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現從塔內外所見琉璃磚及佛像磚上的銘文記載,於宋治平四年(1067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明萬曆六年(1578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進行過多次修葺。以明洪武二十九年修葺工程爲最大。因爲洪水的淹沒,鐵塔的基座仍埋地下。據清初記載:"塔下有八棱方池,墊爲平地","城東鐵塔之根,刨土直下丈餘始見故址"。

1938年,日軍入侵中原,圍困開封城時用大炮向塔身襲擊數百發,從第四層到第十三層各級檐角及塔壁均有損壞,第八、九層尤爲嚴重,塔頂寶瓶遭飛機襲擊中彈60餘發,到建國前夕,鐵塔滿身創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由文化部撥專款21萬元,對鐵塔進行全面整修。鐵塔的面磚構件,由宋代磁州窯的故地河北邯鄲彭城日用陶瓷廠燒製,於1957年6月11日動工,修復了全部損壞部分,配齊了104個風鈴,塔頂新設了避雷針,每層洞門加設護欄。第一層磴道修整後,兩旁添置了扶手和安裝了照明燈。整個工程於此年10月竣工,並將附近原森林公園連在一起,開闢爲鐵塔公園。

公園大門爲三樓四柱牌坊,坐東面西,樑柱爲仿漢白玉砼,南北寬70米,高12米,中心牌坊兩側牆壁鑲嵌青石佛像8尊,大門建成於1989年。

自大門入內,迎面有一巨形石碑,碑高5米,長4.5米,碑南北放置,南端爲龍首裝飾,碑鐫"天下第一塔"5字,摹自米芾手跡,碑建於1993年。

"天下第一塔"石碑北側,是建於1994年的一組古建,佔地40餘畝,院內集山、水、園林建築於一體,院名福勝院,有盆景600餘盆,是省內盆景數量和品種最多的盆景苑。

在鐵塔北側,有一組3000多平方米的仿宋建築四合院,名"鐵塔嬗變藝術宮"用圖片、實物、蠟像展出鐵塔的歷史演變及有關鐵塔的名人軼事,該宮於1993年9月開放。

鐵塔東鄰是鐵塔湖,湖中小島上有仿古建築何公軒,高9.7米,面積爲144平方米,1998年竣工開放。該軒系何氏後人捐資所建,以紀念北宋末年宰相何慄。何慄四川人,欽宗時爲相,因反對金人立張邦昌,被金人俘解北去,在途中,何慄-,以身殉國,其愛國主義精神受到後人稱頌。

鐵塔附屬文物

接引佛銅質,高5.14米,重約12噸,胸前鑄有"卍"形符號(武則天新創字,義爲吉祥萬德之所集)袈裟鑄有山水、雲朵諸紋飾。鑄造時間未見文獻記載,從形制、紋飾考證,應爲宋、金時所鑄。

據史料推測,此像自鑄成之時起,即置於上方院(後改祐國寺)大殿中,由於寺院多次遭受兵災水患,屢毀屢修,接引佛也是數經沉浮。明末開封大水,寺院被沖毀,佛像裸露,乾隆十六年(1971年),重修祐國寺,賜額大延壽甘露寺,接引佛即在塔南大殿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開封又遭大水,大殿又被拆毀堵水,接引佛再次暴露於斷壁殘垣之中,且被淤沙深埋半截。直到清末才由紳商捐資建一高閣,置佛像於閣內。民國初年,高閣倒塌,佛像又露於地面。1927年,當局爲籌軍餉,曾計劃毀佛鑄成銅元,終因其碩大難移而作罷。不久一位管姓的佛教徒捐資建大殿3間以遮佛像。1930年改南土街某當鋪爲商場,時任省民政廳廳長張鈁,將當鋪建材築一八角亭,以供佛像,名日知止亭。

1983年,在塔西,興建一座面闊7間,進深5間的仿宋建築,名爲接引殿,將接引佛移至殿內,整個工程於1984年完工,殿內繪有"西方淨土變"壁畫。殿頂爲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月臺四周有青石欄杆護欄,柱頭羅列96頭小獅,氣勢雄偉,莊嚴美觀。

接引殿西立青石牌坊一座四柱三樓,坊額正背面題"極樂世界"和"慈航普渡"。牌坊高8米,跨度爲15米,巍然屹立,引人入勝。

白玉佛1933年由族居緬甸的華僑捐贈給河南佛學苑的。共贈大小二尊,小的轉贈洛陽白馬寺。佛像由緬甸特產白玉石雕制,由當地技師雕造,晶瑩潔亮,明淨如鏡。像爲坐像,連底座高約1米,寬0.5米,肩寬0.4米,胸寬0.37米,底座高0.14米,長0.9米,寬0.5米,底座前部陰刻三組雋秀的銘文,正中是"南無釋迦牟尼佛"7個篆字,左右兩邊分刻漢字楷書,左邊是"佛曆二九六o年民國念二年癸酉四月八日比丘海山募化,敬奉開封鐵塔禪寺"32字,右邊是"三寶弟子陳門趙氏安瀾法名(覺)平發心敬助誓願善根永植福慧增長,見佛闡法得不退地"36字。

佛像結跏趺坐,作成道相。佛身雕刻所稱的鐵塔禪寺,原在鐵塔東鄰,爲河南佛學苑修建的幾間近代建築,由於年久失修相繼坍塌,1996年,在接引殿之北,修建一組由廊亭湖榭組成的江南風格的園林,正殿即供奉此白玉佛。

碑記歷史上的開寶寺,有許多名人撰刻的碑記。但在漫長的歲月裏,在河患、兵災和人爲的毀壞下,現僅存4方:《重修祐國寺鐘樓記》、《裝修阿羅漢尊者供奉上方祐國禪寺碑記》、《知止亭記》和《日本成尋阿閣黎顯彰奉贊之碑》。

《重修祐國寺鐘樓記》鐫刻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主要記述了鐘樓的修建起因。對研究祐國寺變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裝修阿羅漢尊者供奉上方祐國禪寺碑記》鐫刻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它主要記述康熙時期的一些"善男信女"爲恢復寺內的羅漢,紛紛"相聚踊躍倡道,分工各成一尊爲已任"的事。

《知止亭記》主要記述"知止亭"的興建起因。知止亭建於1930年,專爲放置銅鑄"接引佛"而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接引佛空居於"甘露寺"的五間"北殿"內。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黃河水灌城,佛殿被毀。從此,接引佛裸露於天。直到1930年,河南省民政廳長張鈁(伯英)在鐵塔南面修築了一座八角亭,以供銅佛,並鐫刻《知止亭記》,以遺後人。

《日本成尋阿閣黎顯彰奉贊之碑》主要敘述了日本國僧侶成尋,從日本抵達中國的宗教活動過程。成尋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不顧年事已高,在海上航行月餘到達杭州。數月後來到宋都東京,先後巡拜了太平興國寺、開寶寺和大相國寺等,隨後又轉道山西五臺山。返京後,神宗賜他爲太平興國寺譯場監事,敕住開寶寺。迨元豐四年(1081年)圓寂,終年7l歲。1943年由日本佔領軍舉辦法會並由僞河南省長田文炳立"成尋阿閣黎顯彰奉贊之碑"一塊。

電話:0378-2862279

地址:開封順河回族區北門大街210號

延伸閱讀:

·中國現存50大古建築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