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西區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旅遊攻略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中山西路343號。坐北朝南,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華北軍區烈士陵園40多年來,一直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熱情關懷。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佈以來,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對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極爲重視。

主要建築物有: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紀念館”、柯棣華大夫陵墓和“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烈士紀念亭、影視廳等。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一一五師奉黨中央的派遣,挺進五臺山地區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平型關大捷後,師主力南下,成立了以聶榮臻爲首的晉察冀軍區。經過8年浴血奮戰,開闢了同蒲路以東,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多倫、寧城、錦州以南,渤海以西80萬平方千米的晉察冀解放區,併成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大解放區之一。

抗日戰爭勝利後,根據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撤銷,建立華北軍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全區黨政軍民,爲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1948年秋,朱德總司令來石家莊視察時,提議利用當時的“勝利公園”舊址建立烈士陵園,以紀念犧牲在華北大地的革命烈士。隨後,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行政委員會、華北軍區決定修建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950年3月正式動工。

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鄧小平、賀龍、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爲陵園的建立題詞。1953年6月竣工,1954年8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儀式。國家內務部、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行政委員會、華北軍區及河北、山西、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黨政機關代表參加了大會。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建立,充分體現了華北人民對曾經戰鬥和犧牲在華北大地的革命先輩深切的緬懷之情。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是我國興建較早、規模較大、造型藝術較高的烈士陵園之一。

新型的紀念建築——烈士紀念堂,坐落在園內向北最深處,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堂內中廳爲“晉察冀革命紀念館”,陳列着革命歷史照片和革命文物。堂內東側是烈士骨灰安放室,現安放着600餘位革命先輩的骨灰;西側是烈士遺像室。紀念堂前面的廣場綠草茵茵,蒼松濃郁。廣場東西兩側分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犧牲的寧都起義的領導者、原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和紅五軍團副總指揮趙博生烈士紀念碑亭。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於1986年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定爲“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又被國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爲“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採用我國傳統的主軸線佈局,園內主要建築都分佈在三條軸線上,並有綠籬相隔,佈局嚴謹,東西對稱,層次分明。更有無數蒼松翠柏陪襯,越發顯得氣勢宏偉,莊嚴肅穆,蔚爲壯觀。

在銘碑堂前廣場上矗立着3組大型銅塑像。東邊一組是兩名手握鋼槍、準備拼搏的八路軍戰士,象徵着我軍勇往直前、奮勇殺敵的英雄氣魄;西邊一組是兩名男女民兵警戒着埋雷的勃勃英姿。這兩組塑像體現了當時華北戰場上的兵民兩支主要武裝力量。中央的主雕像由3名全副武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組成,戰士高舉“八一”軍旗,目視前方,象徵着我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後戰勝敵人奪取勝利的光輝歷程。像座兩側是“參軍”、“支前”兩幅漢白玉浮雕。

中間南北走向的主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陵園大門、悼念廣場、銘碑堂、烈士墓羣、烈士紀念堂等紀念建築。烈士陵園大門由花崗石和青石砌成,門壁上鐫刻着“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5個貼金大字,門壁連接着東西兩座不鏽鋼門構成這座宏偉的紀念建築。高大雄偉的紀念碑鐫刻着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人的題詞,坐落在可容納萬人的悼念廣場中央。廣場東側爲革命文物廳,西側爲影視廳。

廣場的北面是銘碑堂,它是全園的中心紀念建築物。銘碑堂外部由花崗岩石砌成,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堂內中央是一幢大型漢白玉臥碑,上面鐫刻着毛澤東的題詞“爲國犧牲,永垂不朽”八個貼金大字。臥碑頂端的漢白玉石臺上,鑲着一箇由奧地利僑民蓋斯特精心製作的銅鑄花圈。248位烈士的英名鐫刻在銘碑堂北牆的中央。堂內東西兩側牆壁上鑲嵌着劉少奇、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彭真、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撰寫的字碑,對烈士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

銘碑堂後面是烈士墓羣。東西兩墓區由3幢中心碑相連形成一箇整體。烈士墓是花崗石墓身,規格大體一致,打破了傳統的前碑後墓的格式。墓後豎漢白玉碑,墓頂建有花池。317位烈士的靈柩就安葬在蒼松翠柏之中。

烈士陵園東西兩條輔軸線上的紀念建築採取遙相對稱的我國民族形式。南邊一條輔軸線上,西面是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陵墓,東面是柯棣華大夫陵墓、愛德華博士和巴蘇大夫紀念碑。兩墓前的廣場中央分別矗立着白求恩、柯棣華高大的漢白玉全身雕像,使整個陵園突出了國際主義精神。

北面的輔軸線上,西邊的紀念亭、展覽館與東邊的烈士紀念館相對稱。紀念亭是由6根水磨石柱環抱着一幢大型漢白玉石碑,碑上刻有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行政委員會、華北軍區的題詞,以示不忘先輩之功業。展覽館建築面積1280平方米,東廳是聶榮臻題寫館名的“白求恩紀念館”,館內展出白求恩生平事蹟照片130餘幅和22件珍貴文物,再現了白求恩偉大光輝的一生。西廳是聶榮臻題寫館名的“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長達85米的事蹟圖片展,充分體現了印度援華醫療隊爲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發展中印友誼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烈士紀念館前牆壁的中央,鐫刻着中共中央華北局撰寫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記”。館內展出了25位著名烈士的事蹟。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安葬着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及抗美援朝戰爭中晉察冀和華北軍區犧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靈柩以及建國以來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其中有工人運動領導者高克謙,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隊司令員、民族英雄馬本齋,交河縣著名縣長於時雨,晉察冀民兵英雄李混子,著名戰將楚大明,紅軍騎兵團創始人、第一騎兵團團長劉雲彪及全國聞名的“子弟兵母親”戎冠秀等。

園內珍藏着革命歷史文物、烈士遺物等1萬餘件。其中有1973年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贈送中國人民的白求恩生前發明並使用過的兩件手術器械——“鐵製助理醫生”、“肋骨截斷器”和1978年加拿大外長賈米森代表加拿大政府贈給中國人民的白求恩半身銅像等。

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位於石家莊市華北烈士陵園的最北面。

沿着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中軸線,一直向北,就到了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拾階而上,入口處,肅穆、厚重的太行山脈的浮雕牆上“紅色太行,永恆的見證;英雄河北,不朽的歷史”幾個紅色大字醒目耀眼。1919至1949年間,河北軍民不畏--、英勇鬥爭,付出了巨大犧牲,創造了偉大業績,河北軍民爲中國革命做出的歷史貢獻永垂史冊

紀念館經過一年多的陳列布展,全方位展示了這段歷史,填補了我省同類展覽的空白。“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帷幕,河北大地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河北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故鄉,是中共黨組織建立最早的省份之一,是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北方運動的中心區域。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三大主力到達河北,創建了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模範抗日根據地,河北軍民英勇抗敵,付出了巨大犧牲。解放戰爭時期,河北是重要的戰場。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河北成爲中國革命和全國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河北黨組織發動羣衆踊躍參軍支前爲中國革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紀念館的陳列布展歷時一年多。共展出圖片435幅,展品227件,雕塑創作10組,油畫創作3幅,媒體播放系統10個歷史圖片、珍貴文物、雕塑、聲光電,多種表現形式,可以讓觀衆直觀地瞭解歷史。

白求恩墓,位於石家莊市中山路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西側。

花崗石墓基,白求恩墓頂爲半圓型,白求恩墓前有漢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兩側長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動照片。白求恩墓前廣場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諾爾曼·白求恩(HenryNormanBethune,1890-1939年)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世界著名胸外科專家,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受加拿大和美國0的派遣,於1938年3-4月到達延安,不久又轉赴晉察冀邊區工作,提任軍區衛生顧問,1939年冬在抗日前線淶源摩天嶺搶救傷員時,手指感染中毒醫治無效,於同年11月12日晨逝世於唐縣黃石口村,17日安葬於唐縣縣城南關晉察冀烈士陵園,1953年遷葬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柯棣華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1982年7月23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柯棣華(1910年一1942年)是印度醫生,1935年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曾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1942年7月7日,成爲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12月9日晨因癲癇在河北省唐縣葛公村病故,時年32歲。爲了紀念這位印度友人,當地軍民將柯棣華的靈樞安葬在唐縣南關的晉察冀烈士陵園內。

195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柯棣華與白求恩的靈樞遷入石家莊的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並列安葬於噴水池西側。1970年6月,又將柯棣華墓遷至噴水池東側,與白求恩墓相對應。1971年,在墓地兩側修建起畫廊展示照片。1979年11月,在墓前廣場中央樹立起高2.7米的柯棣華全身雕像。1982年9月,爲了紀念柯棣華逝世40週年,又用花崗岩替換了墓基四周的混凝土欄杆,同時加長了兩側畫廊。

新建的柯棣華墓,下有七級臺階的混凝土墓基,其墓座東朝西,頂圓下方,由花崗岩砌成。墓座上刻有柯棣華生平簡歷,墓前的漢白玉墓碑上刻鑲金字“柯棣華大夫之墓”。墓碑右側建有愛德華紀念碑,左側建有巴蘇華紀念碑。墓後建有琉璃瓦蓋脊的石影壁。

這裏記載着華北人民革命鬥爭的歷史,在這裏,我們面對的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共和國的昨天。

延伸閱讀: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