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嵩陽書院旅遊攻略

嵩陽書院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爲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爲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爲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佈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嵩陽書院與河南睢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白麓洞書院並稱我國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環境十分幽美,爲讀書勝地。書院內建築佈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風格,現存殿堂廊房五百餘間,共有五進院落組成。首爲先師祠,供奉與書院有關的先師先賢,其後爲講堂,講堂後爲道統祠,最後是藏書樓。兩側配房原爲“程朱祠”、書舍、學齋等。院內廊房牆壁上鑲嵌有歷代文人、墨客題字留言,其內容書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陽書院教學考場部分建築。嵩陽書院歷朝並置有學田,以充書院費用。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爲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這裏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清雅靜謐,乾隆皇帝遊歷嵩山時,曾留下“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銘”的詩句。在我國曆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歷史沿革

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爲儒教以聖地之後,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爲嵩陽寺,爲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爲嵩陽觀,爲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爲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這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爲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歷史背景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嵩陽書院從五代後唐到清代末年,經歷了近千年的講學歷史,是書院中的佼佼者,對傳播中華民族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衆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楊時、朱熹、李綱、範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鉅著《資治通鑑》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號稱“二程”的程,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對學生一團和氣,平易近人,講學鮮感,通俗易懂,宣道勸儀,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都獲益,有“如沐春風”之感。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錄取名額一縣不足一人,僅登封就中了五個。名儒景冬,就這於嵩陽書院,中進士後,曾九任御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大振,四方生徒摩肩接踵,成爲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教學特點

嵩陽書院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衡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

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2、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

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

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爲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採用問難論式。注意啓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書院內的師生關係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訓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主要景觀

嵩山碑王——大唐碑

全稱爲《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爲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麼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遊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爲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

稀世珍寶——漢封將軍柏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爲“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虯枝挺拔。樹幹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關於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祕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樸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讚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鑑定,將軍柏爲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我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一箇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大將軍柏大得多,爲什麼-爲“第二”呢?這裏有個“先入爲主”的傳說,動人的傳說,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潑墨揮毫,賦詩讚頌,更留給人們以啓示。

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濃郁的感染力。

書院建築

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佈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佔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爲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築106間,多爲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緻不俗,與中原地區衆多的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的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

大門對聯: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爲都會,包伊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嶽;

歷九朝爲都會,包伊洛瀍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旅遊攻略

嵩陽書院在嵩山南麓,登封縣城北約三公里處。東西山嶺環抱,逍遙谷溪水緩緩南去,嵩嶽寺溪水汩汩西來,兩道清澈的溪水在嵩陽書院前面匯合,名曰雙溪河,然後蜿蜒東南入潁。書院南面是開闊的沃田。站在嵩陽書院門口四望,可仰望嵩嶽諸峯,可俯瞰登封城全景,環境十分幽美,不愧爲讀書勝地。書院內建築佈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風格,現存殿堂廊房五百餘間,院內廊房牆壁上鑲嵌有歷代文人、墨客題字留言,其內容書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陽書院教學考場部分建築。

地址:鄭州市登封市嵩陽路嵩陽南路

類型:古蹟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電話:0371-62870409

開放時間:

7:30-17:30

交通

市區乘坐2路和6路公交車,到終點站下車即到

門票

30元/人;嵩陽景區套票中也包含此景點(80元)

登封中嶽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初祖庵嵩嶽寺塔登封觀星臺會善寺少林寺塔林測景臺啓母闕少室闕太室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