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金田起義地址旅遊攻略

金田起義地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俗稱金田營盤),位於廣西桂平市北部金田鎮金田村西側的犀牛嶺上,距市區28公里,有二級公路直達。1851年1月11日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就爆發在在這裏。1961年國務院公佈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地址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廣西區黨委、區政府命名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地址”下轄韋昌輝故居、新圩三界廟、傅家寨、古林社、風門坳共五處文物點。

犀牛嶺是一箇南北走向的土丘,後枕荊山,前列金田平原,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該嶺北端爲古營盤,相傳是明代瑤民起義領袖侯大狗所築,牆體長65米,寬23米,高3米,後爲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所沿用。中間有太平天國起義時的“拜旗石”。古營盤前的草坪,是當年太平軍練兵場。太平軍在這裏列隊佈陣,苦練殺敵本領。嶺的西北坡緊靠犀牛潭,是太平軍祕藏武器的地方。嶺的南面是“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歷史陳列館”,爲花崗岩體,琉璃瓦歇山頂,外觀古樸,與接待室、碑廊、錄像室形成園林式佈局。館內展示歷史文物100多件。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故居,在犀牛嶺東側的金田村內。拜上帝會總部曾設其家,會衆們在這裏開爐日夜打製武器,然後運到犀牛潭中祕藏。起義軍北上後,清兵燒燬民房。現在韋昌輝故居是1987年恢復的。距古營盤東4公里的新圩三界廟,是太平軍的前軍指揮部,廟內保存有近30塊碑刻,是研究太平天國曆史的珍貴資料。

金田起義地址是當年太平軍誓師起義的地方,遺蹟猶存,古松參天,綠草如茵,經多年建設,設施日臻完善,參觀內容不斷豐富,這裏已成爲人們瞻仰觀光、學術研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

補充

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於1851年1月11日在本縣金田村爆發。金田村位於紫荊山南麓,縣城以北27公里,村中的韋昌輝故居遺址和村邊犀牛嶺上的古營盤、練兵場,不遠的紫荊山區,以及附近的新圩三界廟、江口石頭腳等處,都是當年太平天國進行重要活動的地點。其中金田起義地址已於1961年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圩三界廟列爲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內外前來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著名史學家胡繩、羅爾綱等,都曾來此進行學術考察。據不完全統計,1978年至1987年,共接待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瑞士、民主德國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的專家、學者和友好人士250多人,1987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1.3萬人次。

古營盤位於金田村邊犀牛嶺北端。是金田起義誓師起義之地。犀牛嶺前臨金田平原,背靠穆羣山,與紫荊山南部要隘風門坳互爲犄角之勢,形勢極爲險要。相傳,營盤原是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軍所建,金田起義前夕太平軍重新構築,加高加固。營盤長35米,寬22米,四周圍築以高3米、底寬2米的土城牆。土牆外,西北面腳下有深潭,叫犀牛潭,東邊是高約50米的陡坡,南面是營盤的出入口,出入口外兩旁有壕塹,壕塹之外各築一道高3米,厚2米的泥牆。右邊的泥牆,一直延伸至嶺腳的犀牛潭邊。

營盤中間,原來有個圓形的的土臺子,前面有塊高出地面約1米的大石、叫拜旗石。傳說1851年1月11日那天,太平天國的幾位領導人登上土臺,洪秀全高聲宣告起義,建號“太平天國”,一面杏黃大旗隨即在拜旗石旁冉冉升起。

營盤的左前方,面對金田平原,有一座莊嚴肅穆的大理石碑,高約3米,上刻“金田起義地址”6個大字,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建人的手跡。

練兵場古營盤的正前方,有個方圓2裏的大平坡,是金田起義前太平軍的練兵場。傳說當時指揮練兵的是楊秀清和石達開,他們對士兵要求十分嚴格,練習跑步要跑得象馬一樣快,說是這樣才能迅速追上並殲滅敵人。經過勤學苦練,太平軍戰士大都練就一雙飛毛腿。有個叫覃七的戰士,健步如飛,常常跑在馬的前頭,人們都叫他“馬頭七”。另外有一箇戰士叫陳二,是個大旗手。他雙手擎着又長又寬的大黃旗,仍能快步如飛,始終走在隊伍的前頭,因此大家叫他“大旗二”。經過幾個月時間的嚴格操練,太平軍大多練就一身殺敵本領,有很強的戰鬥力,因此起義後能接連打勝仗。

金田起義歷史陳列室建於1980年,位於練兵場東南角,金田起義地址保管所西邊。室內陳列着洪秀全發佈的詔令,太平軍使用過的大刀、長矛、旗幟和打造武器留下的木炭、鐵砧、鐵渣,繳獲清朝-的頂載等實物和史料,再現了金田起義發生的全過程,是太平天國起義的一箇縮影。陳列展出以來,吸引了大批來自國內外的史學工作者和遊客。1981年春,參加太平天國起義130週年學術討論會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在參觀陳列之後留下了不少墨寶,其中有外國友人柯文南(英)、小島晉治(日)、魏求恩(美)和國內史學界知名專家、學者胡繩、王慶成、郭毅生等人的題名錄。

陳列室旁設休息室、服務室,前來參觀遊覽的客人可以在此小憩,品嚐金田出產的香茶,選購旅遊紀念品,還可攝影留念。

太平軍打造武器處遺址在金田村韋昌輝故居舊址。1850後春,拜上帝會總部由紫荊山遷到金田村,立刻着手打造武器,準備武裝起義。當地羣衆傳說:“拜上帝會會員在韋昌輝家橫屋開了12座打鐵爐,日夜打造武器,並把打造好的大刀、長矛,祕密收藏在營盤腳下的犀牛潭裏,供起義使用。”後來果然在犀牛潭得到幾千件武器,成爲起義時主要的武器裝備。

1974年,區文物考古工作隊和縣文化部門,在韋昌輝故居舊址進行發掘,找到了韋家橫屋基腳,同時發現不少打鐵使用的木炭、爐底鐵渣和一支嚴重鏽蝕的矛頭,以及相當數量的青碗、杯等物品碎片。證實這裏就是當年太平軍開爐打造成武器的地方。出土的木炭和鐵渣,已分別在北京、南京、南寧、桂平等地博物館陳列室展出。

古林社馮雲山落腳處遺址古林社位於紫荊山口,是個只有100來人的小村莊。史料記載,1844年秋天,馮雲山在進入紫荊山之前,曾落腳古林社,先是住在橋頭張家,靠拾牛糞度日,後來給曾五公放牛、打工,住在曾家牛欄的小0上。在這裏,馮雲山曾賦詩述志:“孤寒到此把身藏,舉目無親也着忙,拾糞生涯來度日,他年得志姓名揚。”

村邊樹蔭下有社壇,傳說當年馮雲山曾幾次踏着社公偶像對大家說“菩薩生須人造成,世上所有-社公,無非石雕泥團木偶罷了,怕他什麼呀!”久而久之,拜社公的人就逐漸少了。

石頭腳太平軍總部遺址位於大湟江口圩邊的石頭腳村,距金田村15公里。金田起義的第三天(1851年1月13日),太平軍揮戈東出,攻佔潯江岸邊的大湟江口圩,設總部於石頭腳村。該村陳姓大地主,靠販賣煙土發了大財,將附近橋塘、蓮塘一帶良田盡行霸佔,並蓋起了一座接連五進,擁有200多間房子的莊園,大屋四周以巨石砌築基腳,外面還有護城河。石頭腳因此得名。

太平軍屯師江口期間,曾在牛排嶺、屈甲州大敗清軍。據清光緒《潯州府志》記述:“賊由金田至大湟江口,向榮、李能臣、周鳳岐駐平南馬鹿,(正月)十八日,戰於牛排嶺,我師敗退,官塘守備王崇山等十二人陣亡,賊益驕肆。”民國《桂平縣誌》也有記載:牛排嶺之“甲州橋,通湟江圩。咸豐元年官軍剿洪逆,敗績於此。”

風門坳之戰遺址風門坳位於紫荊山區南部山口,是金田平原出入紫荊山的必經之路。1851年8月,太平軍在此與清軍展開激戰。

三界廟太平軍前線指揮所遺址三界廟位於金田平原中心的新圩。1851年農曆8月太平軍由紫荊山區移營金田後,以三界廟爲前線指揮所,洪秀全曾在此指揮有名的新圩突圍之戰。

三界廟內,現有《重修宣裏新圩三界廟碑記》、《安良約碑記》等碑刻20多方,碑文反映了金田起義前夕當地的社會、經濟和階級狀況,是研究太平天國曆史的重要資料。

洪秀全(1814~1864)小名夥秀,族名仁坤,後因避諱天父爺火華而改名秀全。秀全出生於花縣官祿㘵村一箇農民家庭(一說出生於福源水村,後舉家遷往官祿㘵村),其祖先洪㳂三於康熙年間從嘉應州石坑村遷來花縣,洪秀全爲第六代;其父鏡揚,勤勞樸實,爲人公正,曾任官祿㘵的“堡尊”,對掌管村中事務,調解族人糾紛,都有…… 洪秀全詳細信息++

楊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楊嗣龍,祖籍廣東嘉應州的客家人,出生在廣西桂平市紫荊山平隘新村一箇貧苦的農民家庭,以耕山燒炭爲業。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參與發動金田起義,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爲東王,稱九千歲,是太平天國重要領袖之一。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清軍江南大營後,楊秀清已經集教權、政權和軍權於一身,是太平天國實質上的首領。…… 楊秀清詳細信息++

韋昌輝(1823年-1856年),漢族客家人,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祖籍廣東南海縣。明末清初,其先祖遷廣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資富有,少曾讀書,知文義,有才華,遇事能見機應變。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會,不久成爲中堅,與洪秀全、馮雲山結爲兄弟,稱天父第五子。金田起義後任後護又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官封北王,稱六千歲,地位次於天…… 韋昌輝詳細信息++

石達開(1831年-1863年),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客家人,太平天國名將,近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武學名家,初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爲“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爲“義王”(本人謙辭不受)。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一生軍功無數,屢…… 石達開詳細信息++

馮雲山(1815~1852),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人。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後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爲業。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在家鄉創立拜上帝會,馮雲山是他的忠實信徒。爲了宣傳“拜上帝會”,他把家中所供奉的佛像神像和儒書以及孔丘、孟軻的牌位全部搗碎燒掉。由於他的大膽行爲以及所傳播的新信仰,遭到鄉中一些…… 馮雲山詳細信息++

金田村:金田村…… 金田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