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崗公園)旅遊攻略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崗公園)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位於市區北面的白雲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爲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後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着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於紅花崗,後將此地改名爲“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徵節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

建國後政府在墓園外築起圍牆,1961年這裏被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11年4月27日(農曆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爲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舉行起義,結果失敗,喻培倫等86人(一說100餘人)英勇犧牲,其中華僑29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着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遺骸收殮安葬於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黃花即菊花,比喻節烈),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黃花崗墓園始建於1912年,至1921年烈士墓和紀功坊先後落成。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於墓坊。入門是寬敞的墓道,長200米。烈士墓構築在崗陵之上,居於墓臺當中,紀功坊峙立墓後。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南墓道爲碑林,鐫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語重千鈞。兩條3米多高的連州青石透雕龍柱,夾道相對。

公園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園內300多米長的層級主幹道兩旁蒼松翠柏排列有序。巍峨的正門爲高13米的牌坊,上面鐫刻着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園內有墓亭、陵墓、紀功坊、記功碑等。記功碑上刻有歷史緣由和烈士英名,頂部是高舉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崗陵上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墓後的紀功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墓旁孫中山先生手植樹蒼勁挺拔。潘達微先生、鄧仲元、楊仙逸、馮如、史堅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於此。園內還有黃花井、黃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黃花園及網球角活動服務區。

烈士墓園內除了72烈士之墓外,還有被譽爲中國航空之父的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家和飛行家馮如之墓、陸軍上將鄧仲元之墓、被孫中山譽爲“中國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之墓、被孫中山稱“爲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的史堅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範鴻泰之墓。

建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陵園建設,築起圍牆,加強整治保護。1961年被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兩次撥款維修,使浩氣重光,1986年被評爲“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黃花浩氣”。陳運和詩《黃花崗》贊“你是部耐讀的黃封面的書即使時間從這兒飛逝但上面的標點仍凝滿殷紅的血”。

王昌墓

鄧仲元墓

交通乘6、10、11、16、27、65、122、223、72、192路黃花崗站下。還可以在下白雲山後去黃花崗。

史堅如先生祠

開放時間6:30—20:00開放。

梁國一墓

潘達微墓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先烈中路79號黃花崗公園

範鴻泰墓

楊仙逸中將墓園

類型:陵園/墓地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3小時

電話:020-87326604

官方網站:http://www.72martyrs.com.cn

門票信息:

免費開放。

地址:先烈中路79號

喻培倫(1886年—1911年),清末民主革命家,漢族,四川省內江市人。光緒三十一年,留學日本,三十四年加入同盟會。曾專研化學,研製炸彈,組織暗殺團,謀刺兩江總督端方和攝政王載灃均未成功。1911年春,在黃興的率領下隨林覺民、方聲洞等革命黨人攻入廣東督署,被俘後從容就義,時年25歲,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家庭背景喻培倫,字雲紀,清光緒十…… 喻培倫詳細信息++

方聲洞(1886~1911年),字子明,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成城陸軍學校讀書。翌年,參加“拒俄義勇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孫中山在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成爲首批會員。不久,返回福州,創辦書報閱覽所,宣傳革命思想。翌年,再次赴日,進千葉醫專學校,志在研究化學,製造炸彈。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方聲洞詳細信息++

陳更新(1890~1911) 字鑄三,一字耿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幼年父母先後去世,依傍其姐家生活,孤身獨立,備歷艱辛。11歲入福州侯官高等小學堂,與陳與燊、陳可鈞同學,相與友善,有置腹之交。1905年畢業於侯官高等小學堂,旋東渡日本留學,入九段體育會學習,日學馬術步操,夜習數學及英日兩國語文。畢業後回國,任城南小學教員,教授數學及體操。…… 陳更新詳細信息++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1908年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成爲第14分會(福建分會)的骨幹成員。1911年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策劃廣州起義。後在廣州起義中受傷力盡被俘,當日黃昏時分即從容就義,年僅24歲,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稟父書》、《與妻書…… 林覺民詳細信息++

李晚(1873—1911年),字晚君,號晚發。出生於貧苦農家。8歲入私塾讀書,賦性聰慧剛直。12歲輟學,在家從事耕種。22歲與高要縣白諸一區氏女子結婚,婚後未滿一載,便到香港以縫紉爲業。在香港,李晚在一批愛國志士的薰陶下,產生民主革命思想。當他獲悉有一批中國民主革命黨人在南洋活動時,旋即赴吉隆坡,進一步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並加入中國青年會。清光緒二十五…… 李晚詳細信息++

李雁南,名羣,禮樂新民西寧里人(一說開平人)。父李雲錫,生養8子,其排行第六。家貧,性慷慨俠義,青年時曾當船伕,投身綠林遭清廷緝捕,避走香港,於香港加入三合會。之後舉家赴南洋,寓居檳榔嶼,任教於華人書館。經革命黨人薛南介紹,認識孫中山,遂傾心革命。繼後從革命黨人赴雲南、緬甸開展活動,遷居緬甸經營小本生意兼墾荒種植香料。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緬甸加入…… 李雁南詳細信息++

羅仲霍 (1881~1911),名璋,號則君,白花鎮聯豐村人。其堂叔祖羅添,是太平天國時農民起義軍的將領。 仲霍幼年喪父,母楊氏,生有三子,仲霍居長,日常生計,靠母親幫人縫補衣服維持。仲霍幼時靠族人資助,在鄉間私塾就讀。他聰明過人,重師好義,深得老師賞識,悉心教誨,學業日進。仲霍興趣很廣,尤其愛好文學,擅長詩文,他的習作文筆生動,被譽爲“…… 羅仲霍詳細信息++

周增(1892—1911)周增,字能益。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世居梅縣鬆口蟹形周屋。性剛直,善技擊。15歲時棄學從商,隨父在鬆口經營木材廠。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周增到同盟會員謝良牧、溫靖侯、姚雨平開設的“公裕源米店”(同盟會祕密通訊聯絡機關)幫理店務,並加入同盟會。當姚雨平、張碌村、溫靖侯在鬆口溫氏精廬創立“鬆口體育學堂”時,他亦去幫理後…… 周增詳細信息++

餘東雄(1893~1911年),佛山鎮人,出生於馬來西亞華僑家庭,父親餘廣晉是南洋毗叻埠華僑鉅商。餘東雄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 希望祖國能革除弊政、興旺發達。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同盟會派員到毗叻埠發展會員時,年僅15歲的餘東雄便與摯友郭繼權一道加入同盟會。宣統二年(1910年),同盟會在毗叻埠發動華僑青年回國參加孫中山籌劃的廣州起義, 餘東雄即與郭繼…… 餘東雄詳細信息++

郭繼枚,增城福都(今中新鎮福和官塘村)人。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郭繼枚出生於馬來西亞劈靂州務邊埠。他先後在務邊埠小學和怡保育才學堂就讀,成績優良。因其母親早逝,又是獨子而深受家人寵愛。成人之後,適值推翻清朝統治的國內革命風起雲湧,並波及南洋。郭繼枚在務邊埠聆聽過孫中山先生的演說,受革命思想薰陶,又曾回國目睹清0的腐敗,對祖國和鄉親寄予…… 郭繼枚詳細信息++

程良(1883~1911),字元亮,亦名亮元、學梁,懷遠縣城關人。父萬彭,業瓦工,性任俠,好爲鄉里排難解紛,不避權貴。母朱氏,縣西支湖人。程良年少時家貧,清提督李紹武老而無子,因與程萬彭有親情,收程良爲義子。後程良因受歧視,乃憤而複姓歸宗。程良兄弟4 人,程良排行二。少時稍通文史,膂力過人,誠樸俠義,人稱“呆公子”。19 歲肆業於安慶陸軍小學。光緒三十一年(…… 程良詳細信息++

宋玉琳(1879~1911),一名豫琳,字建侯,懷遠縣城關人,同盟會員,祕密革命團體“嶽王會”安慶分會負責人。宋玉琳幼年與弟復生由繼母劉氏撫養成人。爲報答養育之恩,對劉氏非常孝順。宋玉琳自幼聰慧,文思敏捷,擅長詩文。15 歲,奉父命赴鳳陽府應童子試,中案首,補博士弟子員,但非其所願。宋玉琳目睹清廷政治腐敗,國弱民貧,帝國主義列強橫行霸道,十分憤慨。不久與懷遠…… 宋玉琳詳細信息++

石德寬(1885~1911 年),字景吾,亦作敬吾,後易名經武,壽州石家集人。甲午中日戰後,清廷腐敗,國事日非。他認爲中國不實行改革就不可能圖存,因而排滿思想與日俱增。當時革命變法維新諸說紛起,由言論彭吹,繼之以鐵血搏鬥。他受此影響,愛國思想油然而生。兼之堂兄石德純留學日本,常以中外大事函傳,並郵寄各種革命書籍供讀。他在此影響下,終於走上革命道路。光緒二十九…… 石德寬詳細信息++

秦炳(1882~1911),原名昌恩,字燧生,又字炳烈,四川廣安市廣安區龍臺鎮龍臺老街人,辛亥革命先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秦炳在其短暫的29年人生歲月裏,革命軌跡遍及四川、雲南、香港、廣東等地。1911年4月27日,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時不幸中彈犧牲。秦炳於1883年出生於四川省廣安縣龍臺寺 ,現(廣安市廣安區龍臺鎮)秦炳幼年上私塾時即聰敏…… 秦炳詳細信息++

饒國樑(1888—1911), 1888年出生於重慶大足,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7年,爲尋求救國真理,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受黃興派遣,饒國樑聯絡組織會黨籌備廣州起義。同年4月27日辛亥廣州起義中,饒國樑身負重傷,4月30日英勇就義,年僅23歲。饒國樑,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888年出生於重慶市大足區。四川…… 饒國樑詳細信息++

韋樹模,男,漢族,廣西平南人,爲“都興四雄(韋樹模、韋榮初、韋統淮和韋統鈴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黃興等人策劃的廣州起義,後因寡不敵衆而被捕就義,犧牲後葬黃花崗烈士陵園,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父韋昌曾參加太平軍,因作戰有功被授軍職,他深受父親的影響,很讚賞太平軍的勇敢。1905年,與弟弟統鈐(字香泉)、統淮(字義廷)、榮…… 韋樹模詳細信息++

韋榮初,男,漢族,1879年生於廣西平南,家中排行最小,其兄是同爲烈士的韋樹模,爲“都興四雄(韋樹模、韋榮初、韋統淮和韋統鈴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4月27日參加在廣州發起的黃花崗起義,後因寡不敵衆而被捕就義,卒後葬於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爲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年月:1884年犧牲日期:1911年04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 韋榮初詳細信息++

韋統淮,男,漢族,1879年生於廣西平南,,字義廷,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韋統淮雖然是個殺豬佬,卻粗通文墨,可將《千字文》《朱子家訓》等蒙學讀物倒背如流,身材也長得魁梧壯實,自己就能把一頭兩百斤重的大肥豬掀翻在肉案上,故人封以“大力士”外號。其兄是同爲烈士的韋樹模,爲“都興四雄(韋樹模、韋榮初、韋統淮和韋統鈴四兄弟)”之一,早…… 韋統淮詳細信息++

韋統鈴(1877-1911),字香泉,廣西省平南縣丹竹鎮都興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教士出身。祖父曾投太平軍,兄弟五人愛打抱不平,被稱爲“五虎將軍”。統鈴一目失明,但健目視力異於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獨眼龍。但他身軀偉岸,力大無窮,能挑兩百斤的擔子,可將碾禾的石磙雙手舉起。由於受父輩影響,他從小疾惡如仇,對清廷更是滿懷仇恨。他1905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隨…… 韋統鈴詳細信息++

林盛初(——-1911),漢族,廣西平南縣東華鄉興華村都興屯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0年(宣統二年)夏,林盛初與羅城人李德山、岑溪人韋五洲到平南縣東華鄉興華村都興屯,以教授拳術爲名,聯絡志士,宣傳革命,1911年(宣統三年)4月下旬,林盛初與平南縣誌士共28人分兩批隨李德山到廣州參加起義,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黃花崗之役發動,他們隨黃興攻入兩廣…… 林盛初詳細信息++

李德山,男,1868年出,爲中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家,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在廣州參加由黃興等人策劃的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被捕而英勇就義,葬黃花崗烈士陵園,爲七十二烈士之一。1894年在廣東少林寺習武出師,後到廣西桂平教拳爲生。1897年偕同父母、弟德威遷到羅城縣龍岸定居。1898年在龍岸以教拳習武爲名組織“0會”,同遊勇頭領陸亞發從事反…… 李德山詳細信息++

馮超驤(1880-1911),初名敬,字雨蒼,一作鬱莊,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黃花崗紀念碑載爲福建南平)。義和團運動後至南京,入南洋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因病中輟。後至長門(今福建連江),入要塞炮術學校。畢業後至北京,經部試,名列第四,得協軍校。旋迴福建,任職閩江口炮臺。1911年(宣統三年)春,得悉廣州將有大舉,乃赴香港,繼抵廣州。4月27日起義(黃花…… 馮超驤詳細信息++

羅乃琳(1880-1911),字萬霖,福建省連江縣潘渡鄉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寡言笑,自幼讀書而不參加科舉,不慕榮利,好讀史,常論中國科學不發達,誤於漢宋諸儒。清末州縣設自治會,有人想挽他入會,以士各有志笑而卻之。1906年,加入光復會。1911年4月27日(陰曆爲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和其他革命黨人在黃興的率領下,勇猛攻入兩廣督署。巷戰中,羅乃琳不幸中彈陣亡…… 羅乃琳詳細信息++

卓秋元(1882—1911),男,漢族,1882年生於福建連江,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1911年參加由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後英勇犧牲,時年29歲,葬於黃花崗烈士陵園,爲七十二烈士之一。長龍鄉嵐下行政村院後自然村人。父親卓有川,生5個孩子,秋元爲第四個,在族親中排行第六,又名依六。父母是地道的貧窮農民,但很注重培養孩子。秋元幼入私塾,自小養成亦 讀亦耕…… 卓秋元詳細信息++

黃忠炳,男,漢族,1867年出生於福建連江,與同鄉人黃克安、曾守輝、黃瑞聲在其鄉透堡之棋盤堂組織過光復會。1911年4月27日參加由黃興等領導的廣州起義,不幸失敗被捕,次日英勇就義,後由潘達微收葬於黃花崗烈士陵園,時年44歲,爲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年月:1867年犧牲日期:1911年04月28日因家貧棄學務農,農閒時則上山採藥,培養了堅韌耐勞…… 黃忠炳詳細信息++

王燦登(1875-1911),福建省連江縣透堡鄉西門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出身於一箇農民家庭。自幼性情坦率,嫉惡如仇。他雖務農,但長在武風甚熾、革命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閒時好學技擊,身手不凡,常與黃忠炳、曾守輝等人切磋拳術棍法。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傳革命道理,不遺餘力。每論革命總曰:“如山轟石,不至平地不止,未知何日到平地也。”19…… 王燦登詳細信息++

胡應升(1872~1911年),出生於連江縣丹陽鎮朱山村一箇貧苦農民之家。性渾厚,與人相處較隨和。因家境貧寒,幼未讀書,卻愛習武,早年以泥瓦工爲職業,青年時當過馬江水師兵勇。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應升隨黃忠炳加入透堡光復會,受進步思想薰陶,放棄泥瓦匠職業,積極從事革命。經常往東塘村與同盟會成員吳適聯繫,他接觸人多面廣,頻繁來往於本縣主要鄉鎮,探察政治、…… 胡應升詳細信息++

林西惠(1885-1911),漢族,福建省連江縣丹陽鎮朱山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爲年紀最輕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西惠烈士出身於一箇農民家庭。性憨直剽悍。喜耍拳弄棍。20歲時入長門練營當兵。他精湛拳術被稱爲國術教師。行伍時,對滿清政府的政治腐敗極爲憤慨,已有參加革命的思想基礎。退伍後,與“獨眼龍槍”魏金龍一起遊獵,並結成莫逆之交,同魏互相交流拳術槍法…… 林西惠詳細信息++

林尹民(1887-1911),字靖庵,福建閩侯人,黃花碧血黨人“三林”(即林文、林覺民、林尹民,他們同年生、同年爲創建民國而捐軀,並稱黃花崗“三林”英烈)之一,民國才女林徽因堂叔。生而喪母,長大倜儻有大志。喜揮霍,素善飲。嘗學少林拳,能盡其技。好畋獵,嘗入山手格猛獸。少讀《三國志》慕張恆武之爲人,其氣概可想見矣。伯父宦浙,招往讀書,與林文同校,殊相得。課試每…… 林尹民詳細信息++

林時爽(1887-1911)初名士爽,字廣塵,號南散,後改名林文。福建省侯官縣(今福州市)人。雲南巡撫、狀元林鴻年之孫。幼年喪母,隨父到浙江求學,能詩文,善書法。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參加福建學生會。三十一年(105年)入日本成城軍校學軍事,後改學法科。8月同盟會成立,任14支部長、《民報》經理、《中興日報》。與黃興、趙聲等人關係密切,多次參加武裝起義,…… 林時爽詳細信息++

劉六符(1887-1911年),廣州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之一。長樂市潭頭鎮二劉村人,原名劉峯,字肩宇,兄弟六人居末,故又名六符。祖德威,舉人;父栻,貢生。六符生於書香門第,幼入鄉塾,1902年入閩縣學堂,旋又考入福建法政學堂。勤學不輟,警悟過人,以報國爲己任,寄慨詩文,署名“熱嘯”,蓋取熱血蘊於衷,而嘯以泄也,時人以屈子擬之。符目睹清廷腐敗,外邦侵凌,喪權辱…… 劉六符詳細信息++

劉元棟(1884—1911),字鍾羣,福建閩縣人。幼年家貧,故僅讀幾年私塾。爲人性格豪爽,嫉惡如仇,身材魁梧,善長拳術。他目睹清政府吏治腐敗、喪權辱國,十分不滿。1900年,參加-會黨組織復明山堂,與林斯琛等人結爲摯友。1902年底,加入共和山堂,成爲骨幹分子。1904年,參加共和山堂領導人設立的藤山文明社。1911年4月27日參加由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後英…… 劉元棟詳細信息++

魏金龍,男,漢族,1880年生於福建連江,自幼一眼失明,人稱呼“獨眼龍”,1911年4月27日參加由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不幸就義,葬於黃花崗烈士陵園。爲七十二烈士之一。魏金龍(1880—1911.4.27)族譜中名登龍,福建連江人。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於連江縣丹陽鎮朱山村一箇農民家庭。籍敖江岱雲村,今岱雲魏氏族譜猶載其姓名事蹟。金龍自幼一眼失…… 魏金龍詳細信息++

陳可鈞(1888年—1911年4月28日),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希吾。一字少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肄業於陝西大學堂,光緒三十一年入日本弘文學院普通科,因日本文部省頒佈《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憤而歸國,次年再次東渡,宣統三年歸國參加廣州起義,攻入督署,力盡被捕,英勇就義。少年時曾入侯官高等小學堂學習,時與陳與燊、陳更新同窗交…… 陳可鈞詳細信息++

陳與燊(1888—1911),福建閩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恨滿清政府柔暗誤國,投入報界,掌筆政,因持論不利於清廷被禁。1908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學習法律,並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盛宣懷借外資築路以圖私利,陳與燊極爲憤慨,策劃暗殺盛宣懷未果。1911年春聞廣州將有大舉,遂馳抵香港,曾被派赴臺灣籌款。1911年4月27日廣…… 陳與燊詳細信息++

陳清疇(1882~1911年),出生於連江縣丹陽鎮新洋村一箇農民家庭。自小以農爲業,勤勞樸實,有強烈民族意識,好談政治時事。平時愛好技擊,根基甚厚,空拳可敵十餘人。其鄉有抗清志士林國賢墓,清疇每談其抗清事蹟,輒抒發己之革命志向。鄉人多諷其不安分守己,他卻不以一介小民而自卑,而以革命大義曉喻衆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疇邀陳發炎一同加入“光復會”,此後…… 陳清疇詳細信息++

陳發炎,男,漢族,福建連江人,生於光緒七年(1881年),1911年4月27日參加在廣州發起的黃花崗起義 而壯烈犧牲,葬於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爲七十二烈士之一。生卒時間: 1881——1911-4-27陳發炎(1881~1911年),出生於連江縣丹陽鎮新洋村一箇農民家庭。從小務農,淳厚朴實,沉默寡言,心中自有理想志向。平時好拳術,常練不釋手,被稱…… 陳發炎詳細信息++

徐佩旒,1911年3月29日參加辛亥革命。於1911年“3.29”攻總督署後,跟隨徐維揚在司后街、大石街迎敵,展開拉據式戰鬥,轉戰至二牌樓等處負傷,後來維揚爲了保存革命力量,囑咐佩旒等六人,扶傷回鄉將養。他們沿着粵漢鐵路慢慢行走,走到江村高塘火車站附近鐵路橋時,忽遇敵兵,這時彈盡人傷,已無法與之接戰,於是急忙把槍械從橋上拋下河裏,被敵人發現,通通被捕,送到水…… 徐佩旒詳細信息++

徐禮明(1888-1911)籍 貫: 廣州新華鎮大華大隊興華店生卒時間: 1888——1911-4-27徐禮明,1911年3月29日參加辛亥革命,廣州黃花崗起義時,在進攻督署衙門的戰鬥中,衝鋒在階前中彈犧牲。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徐禮明詳細信息++

徐日培烈士 (1882——1911-4-27 )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三華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0年(宣統二年)11月13日,孫中山、黃興、趙聲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中國同盟會骨幹會,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黃興擔任總指揮,在越華路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下午發動起義,黃興率領1…… 徐日培詳細信息++

徐廣滔(——-1911),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0年(宣統二年)11月13日,孫中山、黃興、趙聲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中國同盟會骨幹會,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黃興擔任總指揮,在越華路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下午發動起義,黃興率領130多名先鋒隊(敢死隊)隊員…… 徐廣滔詳細信息++

徐臨端(1874-1911)廣東花縣三華村人,1911年3月29日參加辛亥革命,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在進攻督署衙門的戰鬥中,徐臨端腦塗甬道,壯烈犧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徐臨端詳細信息++

徐茂燎,籍 貫: 廣東花縣人生卒時間: 1885——1911-4-27於1911年“3.29”之役,攻兩廣總督署轉戰至二牌樓華慶裏,被敵圍困,被流彈擊中犧牲。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花縣籍十八烈士之一。…… 徐茂燎詳細信息++

徐松根,出生於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安南(今越南)華僑,工人。1911年4月27日(辛亥,宣統三年三月廿九日)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發動後,黃花崗之役爲徐維揚支隊隊員,隨徐維揚支隊攻打總督府戰鬥,血戰一夜,後轉戰各處。第二天,行至高塘被清兵所執,直言革命,寧死不屈,遂被清廷殺害,時年28歲,被稱爲“黃花崗安南五徐烈士”之一。葬於…… 徐松根詳細信息++

徐滿凌(1861~1911年),廣東省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三華村三華店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1年3月29日參加辛亥革命,在廣州黃花崗起義犧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於1861年,素以種田爲業,是一位有領導指揮能力的革命農民。黃花崗烈士十之七八是青年,而滿凌參加1911年之役時年已五十,算是烈士中的一位“老青年”,革命熱情令人欽敬…… 徐滿凌詳細信息++

徐昭良,籍 貫: 新華鎮大華村興華莊生卒時間: 1887——1911-4-27於1911年“3.29”之役,隨徐派揚攻總督署,轉戰飛來廟,不克,負傷,至高塘大東橋遇敵,遭殺害。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花縣籍十八烈士之一。…… 徐昭良詳細信息++

徐培添(?-1911),廣東省廣州市花城區人。曾入番(禺)花(縣)同盟分會,充幹事員。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時,隨攻督署,不避艱險,奮身死戰,犧牲於高陽裏源盛米店。葬於廣州黃花崗,爲七十二烈士之一。…… 徐培添詳細信息++

徐保生,籍 貫: 廣東花縣新華公社三華店村,生卒時間: 1891——1911-3-29,1911年3月29日參加辛亥革命,是花縣籍十八烈士之一。徐保生,1911年3月29日參加辛亥革命,於1911年“3.29”攻總督署後,跟隨徐維揚在司后街、大石街迎敵,展開拉據式戰鬥,轉戰至二牌樓等處負傷,後來維揚爲了保存革命力量,囑咐佩旒等六人,扶傷回鄉將養。他們…… 徐保生詳細信息++

徐廉輝,花縣五華村人。安南華僑,業工。1911年“三·二九”之役,轉戰飛來廟,負傷。後隨徐維揚攀山越嶺至三元里。維揚囑扶傷歸裏,行抵高塘大東橋又遇敵兵,慘遭殺害,時年三十一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徐廉輝詳細信息++

徐容九(1872年-1911月4月27日), 男,漢族, 新華鎮三華村三華店人,革命烈士。於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3.29”攻總督署,轉戰至小北直街高陽裏口盛源米店,壘米包作掩體,拼死抵抗,堅持一晝夜,彈盡爬牆突圍,重傷至殘。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花縣籍十八烈士之一。…… 徐容九詳細信息++

徐進照(?—1911.4.27),廣東番禺人,同盟會員。近代民主革命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早年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謀生,後來認識孫中山,參加了同盟會。1910年底孫中山等人策謀發動廣州起義,徐進照趕往香港,參與前期的武器彈藥準備工作。廣州起義慘遭失敗,徐進照被亂槍打死。…… 徐進照詳細信息++

徐褶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大華村人。犧牲時年僅30歲。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經3個月的籌劃準備,黃興於8日在香港召開統籌部發難會議,將在廣州舉事的時間定在13日,並擬分10路進攻。由於溫生纔行刺孚琦,廣東當局加強了戒備,加…… 徐褶成詳細信息++

徐應安(1911-4-27),新華鎮五華村東華莊人,1911年“3.29”參加辛亥革命,在廣州攻打兩廣總督署、轉戰飛來廟,不克,越嶺至三元里負傷,於高塘大東橋遇敵遭殺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花縣籍十八烈士之一。…… 徐應安詳細信息++

李炳輝,又名祖奎,別號路得士。漢族,,廣東肇慶人。早年至南洋大霹靂埠(在今馬來西亞),入教會所設學校學習英文,旋又由該校送麻六甲某校肄業,入耶穌會,分發新加坡英國長老會教堂從事傳教。後加入同盟會,熱心宣傳革命。1911年4月27日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隨黃興進攻兩廣督署,至高第街戰死。葬於廣州黃花崗,爲七十二烈士之一。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碑上…… 李炳輝詳細信息++

李文楷(1881—1959) ,山西省萬榮縣人。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後在太原擔任《晉陽公報》,積極宣傳革命思想,揭露滿清政府腐敗-的罪行。宣統三年(1911)1月底,同盟會領導人黃興在香港成立了起義總機關“統籌部”,他們派人到新軍、巡防營和同盟會員中選拔“選鋒”(即敢死隊員),“選鋒”隊員都是思想先進、有膽有識、革命…… 李文楷詳細信息++

李文甫,字熾,號夷丘,東莞蘭鄉李屋村人(今屬博羅)。從小就喜歡讀書,後受進步思想影響,時列強侵華,清廷腐敗,李文甫乃與莫紀彭、林直勉、黃俠毅等祕密組織革命活動小組,到各地宣傳革命,提出“內爭國權,外御強敵”。1911年4月27日(農曆3月29日)黃花崗之役,李率敢死隊跟隨黃興攻打總督衙門,轉戰飛來廟、北較場等地,在戰鬥中不幸足部中彈被俘。翌日,被押赴刑場,壯…… 李文甫詳細信息++

陳潮(1882 - 1911年),廣東海豐人。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參加陳炯明在海豐祕密設立的革命組織五坡會,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宣統三年)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前夕,應召爲“選鋒”(敢死隊),並約同輩四十五人赴廣州參加,因語言不通,地形不熟,蟄居於始平書院之貯械機關。 4月27日起義發動,始平書院突然被清軍包圍,他在激戰中殉難,年僅29歲…… 陳潮詳細信息++

陳文褒(1880年~1911年4月29日)清末民主革命者。漢族,廣東大埔縣西河鎮上黃砂村人,在惠州、南洋一代經商,結識革命黨人,入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參加廣州起義,參與攻總督署,中彈犧牲,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生平事蹟陳文褒,早年家貧,年歲稍長便學做生意,初到惠州,後到南洋經商。1906年,他在馬來西亞加入同盟會。其時,清廷特派楊士琦赴…… 陳文褒詳細信息++

羅坤(1884-1911),廣東南海人,清末民主革命者。早年留學日本,返國時在香港遇孫中山,受其影響,加入同盟會。宣統三年參加廣州起義,進攻督署,失敗後,被捕犧牲,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羅坤詳細信息++

饒輔廷,男,漢族,1881年出生於廣東梅州 ,1911年4月27日參加由黃興、孫中山等人策劃領導的廣州起義,被捕後英勇就義,時年30歲,遺體葬於黃花崗烈士陵園,爲七十二烈士之一。饒輔廷,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名可權,字競夫。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入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宣統二年)畢業歸裏,充高等小學堂教師。1911年3月,與妻同赴廣州…… 饒輔廷詳細信息++

黃鶴鳴,男,漢族,廣東南海人,出生年份不詳,1911年4月27日參加由黃興、孫中山等人策劃領導發起的廣州起義,不幸中彈犧牲,遺體收葬於黃花崗烈士陵園,爲七十二烈士之一。又名觚。家境貧寒。13歲時在十八甫聯泰學習機器,藝成後服務於增步製造局。旋赴香港、新加坡,自設一小機器廠。嗣受外侮刺激,痛感祖國備受欺凌,又受南洋革命風潮影響,遂棄所業從事革命,並…… 黃鶴鳴詳細信息++

馬侶(?--1911年04月27日 ),又名馬呂,漢族,廣州市海珠區新滘鎮(原番禺)人。早年加入行伍。曾隨部隊駐軍安南(今越南)海防,這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07年,參加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他勇敢善戰,深得黃興器重。1908年,參加欽廉上思起義 。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時,隨黃興攻入督署。衝出…… 馬侶詳細信息++

杜鳳書,男,漢族,字玉興,1883年出生於廣東南海,爲南洋華僑,1911年4月27日參加由黃興、孫文等人領導的廣州起義,不幸中彈身亡,時年28歲,遺體葬黃花崗烈士陵園,爲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三月廿九日)參加廣州起義。下午五點半,進攻開始,司號員一齊吹響了雄壯的螺號聲,大隊同志風起雲湧般趕到,在與督署衛隊的對射中前進,黨人…… 杜鳳書詳細信息++

勞培先生(1866-1911)祖籍開平沙塘鎮。新加坡華僑,黃花崗72烈士之一。出生年月:1886年犧牲日期:1911年4月27日原名泮光,字肇明。開平市沙塘鎮聯光興賢村人,一八八五年生。父親勞英煜,勞培兄弟三人,長兄鉅光,培歸中,弟燮光。勞培自小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髫齡入學,聰穎而有大志,常有振興民族及華夷的辯論,深得家長及老師的讚許。…… 勞培詳細信息++

江繼復,廣東花縣平山村人。“未出世而父見背,事母至孝。母死,泣血-者數日。世業農,精於射擊。憤清廷專 制,由徐維揚介紹入同盟會。辛亥革命之役,爭任先鋒。維揚憐其老,卻之。烈士笑日:‘吾年雖老,當少黃忠十餘歲,豈遂無用哉!’乃提槍射擊,發必命中,由是人皆翕服。”(見鄒魯著《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三·二九”之役,殺敵衆多。攻擊督署,焚燒敵巢時,奮勇當先,後…… 江繼復詳細信息++

周華,幼孤,後從其兄周天祥經商龍州,旋入安南(今越南),加入同盟會。1907年防城起義時,負責軍需工作。後在新加坡參與辦《中興日報》。“民鐸劇社”成立後,積極投身社務,並周遊南洋各地,在僑民中宣傳革命。1911年得知孫中山、黃興等人策動廣州起義的消息後,遂與南洋同志先後返抵香港。4月27日,參加進攻督署的戰鬥,在焚攻督署時,力戰犧牲。葬於廣州黃花崗,爲七十二…… 周華詳細信息++

龐雄,(1891-191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廣東吳川人。字蘇漢。早年在同鄉招卓華家打工,後由族人龐玉輝介紹,投入廣東新軍,隸炮兵,祕密從事革命活動。1909年(宣統元年)冬,與倪映典等策劃廣州新軍起義。1910年春起義失敗,赴香港,又東渡日本,歷經南洋各島,與黨人聯絡聲氣,準備再舉。1911年初由日本歸國,參與籌備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主管…… 龐雄詳細信息++

林文(1887~1911年),初名時塽,字廣塵,號南散,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人,林鴻年之孫。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東渡日本入成城學校。不久,轉入日本大學法科,專攻國際公法,與林覺民、林尹民俱以激進知名,時稱“三林”。在孫中山影響下,加入同盟會,擔任同盟會十四支部長(福建分會會長)、《民報》經理。林文多次參加同盟會發動和領導的武裝起義,往返於香港、南洋…… 林文詳細信息++

林修明(1885~1911年),廣東蕉嶺縣新鋪鎮南山村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父親林雲軒,早年因家境貧寒到東爪哇(印尼)勿里洞島當礦工,經過多年慘淡經營,辦起了小錫礦業。林雲軒生子5人,林修明排行第三。林修明7歲回國讀書,19歲肄業於上海中國公學。在上海期間,他眼見祖國國弱民貧,受西方列強欺侮,中國人被譏爲“東亞病夫”,便立志強身救國。光緒三十一年(190…… 林修明詳細信息++

潘達微先生(1880~1929),原籍廣東省番禺、即今廣州市天河區東圃鎮棠東村人。原號鐵蒼、別號景吾。清宣統元年(1909),潘達微先生加入了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墓表曰:“君畢生致力革命,同情人間疾苦。性恬淡、擅丹青、尚道義……”他爲革命事業無私無畏,爲振興華夏文化、革新文藝及慈善事業等,作出畢生的努力,實爲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奇人。2000年…… 潘達微詳細信息++

徐國泰(1890年-1911年04月27日),男,漢族,江蘇邳州市人,同盟會會員。早年畢業於本邑高等小學。因憤清廷-,民不聊生,遂投筆從戎,入新軍第九鎮炮兵隊。初任兵士,後升任炮標第二營右隊正目。1910年春經朱鴻賓介紹加入同盟會,旋被舉爲炮標全體同盟會員代表,辦理黨務,並發展會員百餘人。1911年初,得知革命黨在廣州將有大舉,率新軍第九鎮中40餘人…… 徐國泰詳細信息++

華金元,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供職於南京新軍第九鎮。1911年(宣統三年)春,革命黨人策劃在廣州舉義,徐國泰在南京召集第九鎮中的40餘人赴廣州參加起義,他是其中之一。4月27日(三月二九日)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發動,隨黃興進攻兩廣總督署,衝出督署後,與黃興失散,尋之不得,轉戰至雙門府。徐國泰受傷,他與阮德三左右護持,頑強抵抗,…… 華金元詳細信息++

江蘇丹徒籍革命志士阮德山(1885-1911),清末入伍,1911年加入同盟會,參加廣州舉義,在進攻兩廣督署戰鬥,不怕犧牲,衝鋒在前,英勇殺敵,以嫺熟的槍法,準確的投彈,斃傷清兵數十名,後與華金元爲保護負傷的戰友徐國泰,在督署門內壯烈犧牲,葬於廣州黃花崗,應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阮德山(1885—1911),江蘇省丹徒縣寶堰人。世代務農,父…… 阮德山詳細信息++

陳甫仁(1882—1911年),廣東興寧市石馬鎮刁田村人,何子淵的門生。別號:輔仁、陳文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早年在家鄉加入洪門會,欲推翻清政府,屢謀起事,未成。後隨叔父去南洋經商,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宣傳革命。旋歸香港,參加黃興組織的革命統籌部,負責運輸軍火。1911年4月初,奉命運槍械至廣州接應黃花崗起義,因事機不密,在澳頭登岸時被清…… 陳甫仁詳細信息++

韋雲卿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廣西永淳出生年月:1873年犧牲日期:1911年後被保皇黨構陷,復入獄兩月餘。出獄後抵暹羅(泰國)曼谷。1911年初,聞革命黨人醞釀發動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偕同人到香港,被編爲第二先鋒隊(敢死隊),4月27日起義發動,隨隊進攻督署,擊退守門衛隊,攻至督署右旁橫街,遇大隊清軍,展開激戰,且戰且退,勢不支…… 韋雲卿詳細信息++

永泰社區:永泰社區…… 永泰社區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