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區呼和浩特大召寺旅遊攻略

呼和浩特大召寺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蒙語稱“依克召”,意爲大廟。漢名原爲弘慈寺,後改名無量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區。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爲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曆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1),擴展召廟規模,大殿改覆黃琉璃瓦。佛殿內有高2.55米的銀鑄釋迦牟尼像。釋迦牟尼像前有一對金色木雕巨龍,蟠於木柱之上,作雙龍戲珠狀。殿前漢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啓七年(1627)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仰視,形象別緻。召廟內另有山門、過殿、東西配殿及九間樓等建築。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譽爲“九邊第一泉”,並將此5字雕成匾額,懸掛在山門上。

大召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寺院座北向南,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九間樓、廂房等建築。附屬建築有乃瓊廟、家廟等。大召的珍藏品極爲豐富,銀佛、龍雕、壁畫被稱爲大召“三絕”。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此外,大召的各種彩塑、金銅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爾經卷,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各種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極爲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聖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構成了大召獨特的“召廟文化”景觀。大召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內,蒙古語名“伊克召”,意思爲“大廟”,始建於明代,是呼市內最大的黃教寺廟,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的寺廟。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爲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的轉世規定。

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教寺院。由於召中供奉銀製釋迦牟尼像,所以當時也稱銀佛寺。呼和浩特的召廟數不勝數。其中著名的有大召、小召、席力圖召、五塔寺召、烏素圖召、巧爾其召等。大召有三絕:銀佛、龍雕、壁畫。

大召,藏傳佛教寺廟,是呼和浩特地區乃至內蒙古地區目前保存最完整、影響最廣的寺院之一。又稱“銀佛寺”0三世曾在此主持了銀佛的“開光法會”。大召始建於1578年(明萬曆六年),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曆史。其建築從南到北,依次爲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經堂,佛殿,九間樓以及東西配殿組成,是呼和浩特市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

大召寺院建築考究,大殿是常見的藏漢式-廟形制,其餘部分則是依照傳統中式廟宇的式樣而建,大殿內供奉有一座銀鑄佛像,所以又有“銀佛寺”之稱。大召內還收藏有衆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歷史的珍貴資料。

延伸閱讀: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