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區淶灘古鎮旅遊攻略

淶灘古鎮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淶灘鎮古鎮位於重慶合川市城東30公里處的鷲峯山上。1956年淶灘二佛被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淶灘鎮被命名爲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巴渝十小景"之一,2000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爲"全國十大保護古鎮"之一,2003年10月,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爲"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山環水抱、景色秀美,歷史悠久、文化昌明,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美麗的村鎮。

淶灘古鎮歷史悠久,宋時就已初成場鎮規模,古鎮濱臨渠江,自然風光優美,明清民居高低錯落,老街小巷古樸典雅,清代修築的甕城現保存完好,重慶僅有。

古鎮淶灘,分上場與下場,其間相隔咫尺,形似兄妹,一高一低,一上一下,一剛一柔,互爲照應。上場座落在雄視渠江的鷲峯山上,其勢威峨,頗具陽剛之壯美,寨牆高築,如龍盤虎踞于山勢之間。石砌的寨牆內,保留着大量的清代民居和狹窄彎曲的青石板街巷。那些錯落有致的木結構、小青瓦建築羣,給人以親切、寧靜、溫馨、古樸之感。古老的淶灘八景,更猶如一部豐富的鎮志,記錄下古寨的美麗容顏與歲月滄桑。下淶灘在渠江邊,緊靠渠江碼頭,有街一條,兩側民居多以前店後宅的形式出現。

淶灘古鎮內的古廟建築羣體,始建於唐,興盛於宋,重建於清,古鎮附近曾有9宮(庵)18廟的傳說,是佛教信徒集中的聚點,興盛之時僧人上千,回龍廟、張爺廟已成遺址,現在廟內兩棵參天古榕和廟門猶存。清代建築的文昌盛宮,解放後改作完小校地,其主體建築尚存,其中保存有古戲樓,戲樓平臺外欄木刻浮雕,藝術價值極高,令人歎爲觀止。主廟二佛古寺始建於唐,興盛於宋,分上下兩殿。其上殿坐落鷲峯山頂,佔地5181平方米,分三個殿層,氣勢宏偉,宗教氛圍濃厚。中軸線上依次爲山門、玉皇殿、大雄寶殿(即佛爺正殿)和觀音殿。左右分設社倉、禪房等建築,呈四合院佈局,尤其是大雄寶殿,殿堂正中原來的三尊泥塑金身的主佛高五米,栩栩如生,佛光閃爍。兩側泥塑顏身的十八羅漢五光十色,神態各異,活靈活現,讓人望而生畏。可惜文革時期寺內文物慘遭破壞。唯有其大雄寶殿內四根石柱高約十三米,由整條巨石製成,挺拔壯觀,堪稱歷代建築一絕。山門牌坊石刻鏤空雕精美絕倫,是難尋的歷史文化精品。

下殿位於鷲峯山間,依山建造的兩樓一底殿堂檐拱建築。其依山摩岩石刻羣雕是淶灘古鎮人文景觀的集中表現,具有深刻的二佛禪宗文化的藝術內涵,集中反映了唐宋時期古代勞動人民的文化藝術結晶。二佛寺下殿最大尊釋迦牟尼佛像通高12.5米,依巖鐫鑿,被稱爲“蜀中第二佛”。寺內石刻的16羅漢是18羅漢——500羅漢塑像演變的始祖。禪宗六祖造像在全國石刻中是唯一的一組全家合影塑像。二佛寺的南宋石刻爲我國第三石刻藝術高潮的代表作,總計有42龕窟,1700餘尊造像,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罕見的佛教禪宗造像聚點,也是全國最大的禪宗道場之一。著名學者丁明夷先生,將淶灘摩崖石刻喻爲“一顆埋在地下的明珠”;美國藝術史家教授何恩之博士稱其爲“石刻藝術的寶庫”;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石刻專家段文傑先生題詞“淶灘摩崖造像,宋代石刻藝術的精華”,“淶灘羅漢造像,石刻藝術的瑰寶”。

在淶灘除了領略古鎮風韻,欣賞石刻藝術外,還可以盡情品茗以明清風格爲代表的建築文化,以文昌宮戲樓爲代表的戲曲文化,以渠江魚爲特色的飲食文化及純樸的民俗文化,還可以趕廟會、參加素食文化節等。

淶灘鎮:淶灘鎮位於合川東北部的渠江西岸鷲峯山上,距合川主城區32公里,幅員面積79.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432畝,人口45736人,下設21個行政村,138個農業合作社,3個居民委員會。 鎮內有“合武路”、“小正路”、“淶龍路”三條主幹道,鄉村公路48公里,實現通車的村19個,通航的村8個,全鎮現有初級中學一所,完全小學3所,共有中小學生3000多人…… 淶灘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