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香港龍山寺旅遊攻略

龍山寺座落於粉嶺龍山之麓,原名龍溪庵。《重修龍溪廟碑》中載:“龍溪,古神境也。雲興則雨,詳載邑志,號曰神山。流而爲溪,則曰龍溪。晉人建寺以此,以應神赫。”可見龍溪庵可能始建於晉。亦有說謂庵乃始建於元末明初。至乾隆己卯年重修。其時爲附近一帶村民所建,目的是“建廟敬神、立祠祭祖”之用。

羅浮一景

後因年代久遠,且庵幾經變亂失修,以致頹垣一片。於1986年在鄉紳父老及十方善信鼎力支持下進行重建。經七年的策劃施工,於1993年12月19日建成了樓高七層的嶄新寺院,並正式名爲龍山寺。

粉嶺火車站旁有每小時一班至龍山寺專車。龍山寺佔地二萬多平方米,寺高七層,取意於“七級浮屠”。重建後的龍山寺外觀華麗,被譽爲“羅浮三十八景”之一。單就寺的外牆一幅十五米高七米闊的觀音聖像,已巧奪天工。聖像系由每件共重五十公斤共三百多件瓷雕組成,爲廣東陶瓷雕塑藝術家梅文鼎之精心傑作。聖像下有巨幅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在寺的左側保留著龍溪庵的古舊石刻,從部分破損模糊的碑記中可追溯龍山寺重建的歷史由來。

地下大殿爲千手觀音殿,金漆牌匾刻着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的手書,殿內供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二樓前座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延壽藥師佛,伽藍菩薩、韋馱菩薩及慧能祖師聖像;二樓後座爲講經堂;三樓前座爲彌陀殿,供奉西方三聖,並有場地承接功德法事;四樓分別爲功德堂、祖先堂、藏經閣;五樓有方丈室、會客廳及齋堂;六樓爲龍山管理公司辦公室。天台建有思恩亭,在此由高俯視,龍山寺爲羣山環抱,左青龍,右白虎,前有案,後有靠,故被視爲罕有風水寶地。

佛光常照

龍山寺的現任住持寂照法師是於1998年3月30日進院升座的,是繼新成法師後的第二任主持。寂照法師於二十五歲剃度出家,後於山西五臺山受具足戒於寂度和尚。歸創俗鄉圓明講寺,更於1990年組成圓明慈善救濟組,廣行公益事業。

1994年8月,寂照法師來港,掛錫西方寺,後更成爲西方寺住持永惺法師之法徒。寂照法師悲心懇切,除主理各種經懺法會外,在管理公司的支持下,更努力將道場擴建,以作衆生之慈航。從寺內模型可見,在整個龍山寺的建築構想中尚有天壇殿、大雄寶殿、安老院、僧侶宿舍等,規模甚大。

交通指南

景區地址:香港北區粉嶺龍躍頭流水鄉布格仔

乘車線路:乘的士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