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區良渚文化博物館旅遊攻略

良渚文化博物館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一支重要的原始文化。良渚文化博物館是一座綜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專題性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杭州以北17公里的餘杭區良渚鎮荀山南麓,共設四個廳。第一廳全面介紹良渚文化時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生活情況;第二廳展出該地出土的各種精巧玉器、豐富的黑陶與石器;第三廳展示了一座該時期的“玉斂葬”大墓。

良渚文物博物館,這是“良渚聖地”公園的核心部分,由博物館主體建築和周邊的主題園林組成。它們是“良渚聖地”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主體建築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設計,其本身就以獨特審美價值,成爲“良渚聖地”不可或缺的藏品。

良渚文化博物館是以良渚文化遺址爲依託建立起來的遺址性的專題博物館,背依良渚文化遺址荀山,面對104國道公路。館舍建築仿良渚文化典型器物玉琮圖案,1994年4月建成開放。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由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館名。內部分3個陳列大廳,分別舉辦“良渚文化風情展”,全面介紹良渚文化時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生活情況;“良渚遺址羣出土文物展”,展出該地出土的各種精巧玉器、豐富的黑陶與石器;“良渚遺址羣出土文物精品展”,展示了一座該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另有一箇臨時陳列展廳,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相關的展覽。

三個展廳內容相互映照,各有側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創造出的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說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時期

第一展廳

從序廳右轉便進入第一展廳,這裏概貌地介紹了良渚文化的內涵、分佈範圍。整個第一展廳,在以良渚文化時期古老的原始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畫場景中,復原了當時的快輪製陶和先民紡織的生動場面。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時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石犁、石鏟、石刀、破土器、石鐮以及當時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魚的網墜,其成套而製作精良的生產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複雜的,並處於領先地位。從中我們不難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當滋潤的,他們飯稻羹魚、漁獵採集而怡然自得。高度發達的農業爲分工明確、專門化的手工業部門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產生了諸多的手工業生產門類,並取得了令人歎爲觀止的成就。展覽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滿經緯之美的織物、神聖而精緻的玉器、珍貴而豔麗的漆器以及發達的竹木器,都將讓你領略良渚先民的獨創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展廳

第二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東側,用6組展櫃展示着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製精細的石器及製作規整的陶器。每兩組展櫃之間都有一組燈箱圖片相連,選擇的是一些不收藏在我館的精美玉器、陶器照片。在展廳中央又立着四組與展廳同高的玻璃屏風來象徵性地阻擋視線,每組玻璃屏風由兩片玻璃夾着一張雙面精美器物圖片,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些燈箱片和屏風一方面給整個展覽營造了一箇適合精品展廳的較好氛圍,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展示的容量,豐富了展覽的信息。

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禮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鉞;另一部分則主要爲裝飾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錐形器、帶鉤、鐲、匙、匕、項飾及鳥、龜、魚、蟬等動物飾件。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種類型的陶器外,還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單把杯、橢圓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劃着8個符號的刻文黑陶罐爲最,被稱爲“前所未見的珍品。”在展廳的末端還介紹了良渚遺址最早考古發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驅者何天行兩位先生的簡要事蹟,以及歷年來專家學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資料。

第三展廳

第三展廳設於博物館主樓二層西側,復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具有很強的視覺震撼,同時在四周牆面展示了不同等級的墓葬出土照片,通過豐富的墓葬資料的對比展示來揭示良渚文化社會等級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詮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個展覽達到了高潮。

交通:市內坐372、348、313、B支8公交車至良渚博物院站

良渚街道: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爲“中華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佈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爲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良渚座落於風景秀麗的國際旅遊城市--西子湖畔,距…… 良渚街道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