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區崇明島旅遊攻略

崇明島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旅遊資源豐富,不僅有明代建造的崇明學宮、壽安寺、唐一岑墓和清代所建的金鰲山等名勝古蹟,還擁有堪稱華東地區最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東平森林公園。這裏森林茂盛、湖水澄碧、野趣濃郁、景色迷人,以幽、靜、秀、野爲特色。公園內有造型別致的“蟹”式別墅、多功能會議中心、森林沙灘浴場、網球場、青少年野營基地、森林酒家、森林吊牀、帳篷、野炊燒烤、跑馬場、彩彈射擊、野外攀巖等,已成爲繁花似錦、水果豐盈、翠林如畫、鳥語花香的江畔綠洲。在崇明島的西南端有一箇面積達200多公頃的大水潭,當地稱之爲“崇明西湖”或“明潭”。明潭水面開闊,景色如畫。潭內養有鰱魚、鯽魚、鯿魚、鱸魚、草魚、青魚、鱅魚、桂魚、鰻魚、甲魚、鱔魚、蟹等,最大的魚重達50餘公斤。遊覽者可在明潭划船、垂釣。島的東部是以團結沙、東旺沙爲基礎的水、灘、林、鳥相結合的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

在我國河口沖積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崇明島了。它三面環江,東臨東海,伏臥在長江口海面上,東西向長76公里,南北寬度在13公里~18公里,面積爲1083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也是世界著名的河口沖積島,被譽爲長江口的一顆明珠。

崇明島從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唐代(618年)漲露出水面,五代設鎮,宋代設場,元代建州,明清以來設縣,1958年12月劃歸上海市。由於長江大量泥沙淤積,崇明島的土地東、西兩端淤漲很快,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島上良田沃土,河流縱橫,成爲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崇明島在發育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變化。唐朝初年(618年),長江口位於現在的揚州、鎮江一帶,江面上出現了東、西兩個沙洲,面積不過幾十平方公里。隨着移居島上人口的陸續增多,到了10世紀的五代時期,開始在西沙上設崇明鎮,這就是崇明的由來。由於長江主流南北移動和潮汐波浪的影響,島陸屢有坍塌。隨着長江口的東移,崇明島不斷沿江下遷。11世紀時,西沙西北又出現了一箇新沙,叫姚劉沙,東北也出現了三沙,西沙和東沙則坍沒被江水沖走。由於長江主水道不斷擺盪,三沙在經歷發展擴大後又南坍北漲,向北遷移日漸縮小;同時在它的東面,先後出現了平洋沙和長沙。1583年,縣城又遷至長沙,也就是現在崇明城的前身。近400年來,崇明島經歷了多次滄桑之變和遷移。僅1583年以前,崇明縣城就搬遷了5次。直到現代,崇明島也是不穩定的,長江口北支水道逐漸變窄變淺,也許將來崇明島會與蘇北平原連在一起。

在崇明島的東南面,還有長興島和橫沙島兩個沙島,這兩個島形成的時間更短。100多年前,它們還是幾片分散的河口沼澤,到現在兩島面積已約70平方公里。將來一旦崇明島與蘇北大地合爲一體,今日的長興和橫沙二島就要變成新的崇明島了。崇明島的景色是沖積島風光最優秀的代表。崇明島上土地肥沃,水網密佈,田綠林青,招來大批候鳥在此羣棲,因此,崇明島被國家列爲候鳥重點保護區。一望無際的原野,綠油油的莊稼,小船在水網間南來北往、東遊西移,一派江南水鄉風貌。

在崇明島邊的泥灘上,到處是小螃蟹,黑壓壓地佈滿灘面。如果人走上去,那些小蟹就會立刻鑽進灘面的洞穴中藏身,原來密密麻麻的螃蟹轉眼間蕩然無存,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去抓,也只能兩手空空,這奇景令人驚歎不已,因此崇明島又有蟹島的美名。在島北岸與東南岸一帶泥灘上,蘆葦密佈,一望無際,好像一條綠色長城築在島邊。

用時參考

1天

交通

線路1:汶水路路共和新路路口的汶水路樞紐站(坐地鐵一號線可以到達這裏)乘坐申崇一線,可到陳家鎮樞紐站,此地還可乘坐申崇班線,可到西門汽車站(崇明縣城)。西門汽車站位於城橋鎮的南門路西門路路口,距離大家熟知的南門碼頭和南門汽車站約5分鐘步行路程。

線路2:從地鐵2號線上海科技館站的錦繡路出口出站乘坐申崇二線,可到陳家鎮樞紐站。

門票

免費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位置

崇明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