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縣南雁蕩山旅遊攻略

南雁蕩山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南雁蕩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分東西洞、順溪、疇溪、石城、東嶼五大景區,因山頂有蕩,秋雁棲之而得名,境內峯巒蟠迥,溪壑交錯,巖洞密佈,怒瀑飛奔,“儒、釋、道”三教薈萃,文物勝蹟衆多,民俗風情獨特。

景區山嶽由浙閩邊界的洞宮山山脈延伸而來,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峯爲主峯,海拔1077米。九溪匯流,中貫溪灘,山水相映。分東西洞、順溪、東嶼、疇溪和石城5個景區,有67峯、24洞、13潭、8瀑、9石之勝。陳志歲《載敬堂集·〈南雁蕩山古今詩抄〉編後記》:“南雁蕩山景區擅峯、巖、洞、瀑、溪、塹之勝,附以地毛,副之匠築,噍類活動其間,自然狀貌獨具,人文形跡殊呈。初本瀕海,南湖、水頭、鶴溪爲其宏隈,日漸年往(原字左旁有0水),水縮陸脹,雲巒漸深。此其大較。其地居民具浙閩風情,漢畲混處。”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7.9C。

歷史沿革

南雁開發始於唐代中期,盛於五代、兩宋。唐宗室李皋任溫州長史時,曾作《遊南雁蕩山》詩。《方勝覽》載:五代時高僧願齊“聞平陽明王峯頂有雁蕩,天晴則鍾梵相聞”,遂“杖錫尋訪,結茅其間”。吳越王錢氏“因建普照道場,盡以平陽一鄉之賦贍之。”北宋時建會文閣,後稱會文書院,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講學,一時人文薈萃。《載敬堂集》載文:“南雁蕩山‘經典景區’東西硐入山路口有‘水門’——碧溪渡,綠水沄沄,蒼山四合,歷史上留下很多美麗動人的有關自然人文的故事。”詩人陳志歲《偕周雲帆-丹等返渡碧溪》雲:“出山古道踏新晴,津岸共聽回雁聲。穩坐竹排梭樣過,晚霞燒燒半溪明。”(原注:周雲帆時爲平陽縣文明辦副主任,-丹時爲南雁鎮副鎮長。燒燒〔音紹紹〕,霞彩彌鋪泛亮貌。)據史料記載,南雁蕩山人文景觀僅就古建築而言,就有13古剎、18庵、12院、3亭8堂、2洞2樓、1廟1壇。儒、釋、逍三教遺址四布,歷代摩崖石刻碑記林立。而聞名的順溪古居,畲鄉的獨特民俗,則更富地方特色。 南雁蕩山

人云“北雁好峯,南雁好洞”,所謂好洞,僅以東西洞景區而言。其實從全景區總體分析,南雁溪流縱橫,灘潭四布是構成山明水秀的根本原因。故就自然景觀而言,溪灘、幽洞、奇峯、石塹、銀瀑、景巖可稱爲“南雁六勝”,就人文景觀而言,這裏的儒教、佛教、道教彙集在東西洞一箇景區裏,可你“三教薈萃”。因此,“三教九溪”是南雁蕩山風景名勝特色的主要概括。 南雁蕩山

南雁蕩山“景區題詠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民國及共和國(當代)時有所作。”(陳志歲《〈南雁蕩山古今詩抄〉編後記》)南雁蕩山文獻收集,有《南雁蕩山詩選》、《南雁蕩山覽勝》、《南雁蕩山順溪詩詞選》等,由出版社出版的詩集首見於《南雁蕩山古今詩抄》(詩聯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