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縣石菊古地景區旅遊攻略

石菊古地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石菊古地景區位於四川省興文縣石海鎮,與興文石海景區毗鄰,海拔約600米至800米,景區總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景區內獨具特色的古苗族文化,生態與文化相融合的聚落景觀,觀光與休閒並重的鄉村旅遊項目,成爲興文石海新的旅遊亮點和經濟增長點,從而促進文化與旅遊、農業與旅遊的互動發展。

景區分爲“鄉土田園體驗區”“乾坤潭休閒區”“明代苗族古村落”“石菊花海觀賞區”四大功能區,以石菊花海爲基礎,苗族文化爲靈魂,將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有機融合,共同鑄就了石菊古地獨特的文化景觀。長征時期堅韌勇敢的紅軍與樸實善良的苗族同胞在這裏結下深厚情誼,田間地頭曾經紅星閃動,歡歌笑語伴隨着米酒飄香,革命與民族團結的佳話在此演繹。

石菊古地景區的開發,實現了石海鎮大旗村脫貧奔康全覆蓋,同時孵化了戶外拓展基地、文家茶場等項目,帶動周邊10餘個村的產業發展,爲當地苗漢同胞創造了致富條件,促進了景區與原住民共建共享。

1、山門

獨具苗族特色元素的建築,融合了牛角和苗族傳統樂器蘆笙。苗族對牛的崇拜來源苗族生活的各方面,在苗族人的家裏和衣服上都隨處可見到牛的圖案和擺放祭祖的牛角。苗家人把牛當着人類最親密的和最忠實的夥伴,於是牛也自然成爲了苗家人心裏的一種吉祥物。它可以給苗家人的生活帶來平安和幸福。蘆笙,苗族節日必備樂器,中國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據文獻記載,蘆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宮廷就有了蘆笙的演奏。當時蘆笙被稱爲"瓢笙"。清人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一書中,對蘆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時演奏蘆笙的情景作了具體的描繪:"(男)執蘆笙。笙六管,作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蕩矣。初則欲接還離,少且酣飛揚舞,交馳迅速逐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時,苗族的蘆笙吹奏技巧和蘆笙舞蹈動作極其精彩,以及蘆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2、山門至木棧道期間

石菊古地分爲古苗村落、鄉土田園、石菊花海、乾坤潭四大景區。其中,核心景區古苗村落佔地30畝,由原址恢復的16棟石木構築的苗家吊腳樓,復原了古苗族的生產生活場景。徜徉其間,可領略古苗風情,可滿足遊人體驗、購物、食宿和養生等需求;其他三大輔助景區,依次爲石菊花海農業觀光區、乾坤潭休閒區、鄉土田園體驗區,它們是集“濃厚本土文化、閒適浪漫情調、雅緻鄉村景觀”爲一體,將自然山水與鄉土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了極具個性張揚的鄉村旅遊景觀。(穿插苗族簡介)

3、鄉土田園

鄉土田園特殊的古苗族農耕文化、紅色文化和鄉土文化在這裏相融,共同鑄就了今天尚存的獨特文化感知,這裏還是長征時期紅軍與苗族同胞結下深厚情誼的地方——田間地頭曾經紅星閃動,隨着米酒的飄香,革命與民族團結的佳話在此演繹。

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中央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經敘永進入興文縣大壩苗族鄉晏州街村,爲甩掉尾隨的國民黨主力部隊,以創造上雲南的條件,中革軍委命令以林彪爲軍團長的紅一軍團精銳部隊,於次日翻越現今燕子巖往興文縣石海鎮方向實行佯動,以牽制國民黨主力部隊。當時,紅一軍團先頭部隊在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李富春(解放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帶領下,於燕子巖腳下沒浪河畔遭遇當地民團,沒放一槍一炮便嚇走民團武裝,順利地通過了現今的苗族古村落遺址。在繼續往石菊古地坤潭上方古道行進時,與當地民團打了一場小規模的遭遇仗,敵人很快作鳥獸散狀潰逃,爲前進掃清了障礙。當晚,紅一軍團大隊伍順利到達石菊古地至興晏街村一帶並作休整。其間發生了一件事情,溼地坎上農戶袁樹雲,誤聽流言,驚慌離家躲避,不慎將才出生40多天的小孩袁桂芝遺忘在家裏,待他上山後發現,但後悔已來不及了。第二天紅軍離開後,袁回家,見房前屋後打掃得乾乾淨淨,進屋看到自己的小孩,嘴上還粘有紅苕糊,手中拿着兩塊銅元,見此情景,他感動的流下了眼淚。正月初二(二月五日),紅軍離開石菊古地、興堰一帶,臨走時,李富春親自書寫了一幅宣傳標語“打土豪,殺貪官,關你窮人*相干”,並留下了十多個傷病員和兩名紅軍衛生員。此後,留下的這批紅軍戰士在當地貧苦農民的幫助下養好傷,又重新踏上了新的征程。這段歷史在興文縣縣誌中有記載。石菊古地爲展示當時紅軍途經此地與當地苗族同胞發生的故事,做了45組雕塑敘述紅軍與苗族同胞水0-融的深厚情誼。(每一處雕塑單獨講解)

4、(演繹同時講解)苗族木鼓

興文苗族屬寨和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其中,木鼓是興文古苗族的重要崇拜圖騰之一,他們認爲祖先的靈魂寄居在木鼓裏,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貢品,故有“祭祀亡者,蘆笙一吹,三棒木鼓,祖先的靈魂就會歸祖”之說。木鼓作爲族羣的象徵,以敲木鼓、跳木鼓爲核心的祭祀活動充滿着強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鮮明的原始文化特徵。雖然在歷史發展的演變中,木鼓早已被牛皮鼓、銅鼓等所替代,用途也不僅僅是祭祀所用,已廣泛用於生活、生產、鬥爭之中,但木鼓承載的苗族人民頑強的氣質和堅強的生命力精神,卻得到了一脈相承的文明傳播,因此,興文苗族木鼓是其文化活動的精華和活化石,是中華民族苗文化的一朵奇葩。興文苗族木鼓的製作,多以百年青槓或椿等老樹下部爲材,一般取長1.5——2.2米,上徑40——60釐米爲標準,在原木中部挖一狹長空槽,兩旁掏空若干空洞而成共鳴腔。且有公母之分,母鼓大,公鼓小,稍大的母鼓發音較低而沉重,略小的公鼓發音較高而明亮,這充分反映了早期母系社會婦女爲大的遺風。

鄉土田園,佔地144畝(其中:旱地104畝,稻田22畝,溼地18畝),是石菊古地的四大景區之一。這裏古道漫漫,山泉潺潺,水豐土肥,自古以來就是苗族的農業生產地。盛產傳統水稻和紅苕、油菜、五穀子、折耳根、魚香菜等純天然農作物,以及山泉水滋養的魚、羊、雞、鴨等天然食材。(此段與雕塑交叉講解)

5、溼地

溼地是鄉土田園的主要景點之一,由多股山泉水彙集而成一汪清水,面積約12000平方米。水中魚兒自由歡暢,岸邊樹木花草青翠蔥蘢,林中還棲息着數十種雀鳥。這裏素有“石菊古地之腎”之稱,因它爲下游的近500畝土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水源保障。

溼地除了清爽秀美的自然景觀,更有獨特的人文勝景——苗族同胞曾在此依依不捨送別紅軍,苗族姑娘與小夥在這裏乘舟對唱情歌、撒網叉魚。優美的風光、浪漫的情懷,以及古老的苗族農耕文化遺存,讓人追昔撫今,流連忘返。(講解農耕農具)

苗族生活物件,取材廣泛,有鐵、木、竹、藤、骨、陶、草、麻、石等,種類多達千種,涉及居、行、食、穿、工、制等。其形狀樣式及製作方式,乃從古至今逐代沿傳,有的已有一兩千年的歷史,故而物件樣式原始古拙,但很具有實用性,是苗族人民智慧的體現。(今天我們這裏展示的只是一小部門)(送紅軍雕塑場景簡介)

6、古道

蒡篼解簍,即繁花古道,苗語是“一條開滿野花的古路”之意。此道是明代末期當地苗漢同胞爲方便外出販賣山貨和購買鹽、布等生活必需品及鐵製生產工具而修建,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古道起自永寧(今瀘州市敘永縣),經晏州、九絲、建武至雲南扎西、鎮雄,全長200餘公里,當年紅軍長征時曾從此經過。現保留完整的此段古道,留下了許多古老的傳說和紅色的記憶。

古道依山就勢,沿蝴蝶峽谷而建。下瞰深谷,壁立懸崖,蒼木倒掛,小溪涓流。人行於此,頓感腳下千年石階,古韻悠悠,嘆人生漫漫,似水流年!

7、蝴蝶谷

長約1800米,終年溪流不斷,四季奇花異草,神祕原始,自然天成。每到陽春三月,成千上萬只各-飄飄繞繞飛舞於谷內,多姿多彩,蔚爲壯觀,當地苗家人甚爲驚奇,把此地取名爲“蝴蝶谷”,還把蝴蝶作爲圖騰崇拜,寓意“吉祥美好”,並仿蝴蝶之形廣泛用於服飾、挑花、剪紙、首飾製品、蠟染、織錦、繪畫等苗家藝術品之中。蝴蝶谷,自古以來就是苗家人緣定終身、追求美好生活的歡樂之地。(穿插於古道講解中)

8、鬥雞場

苗族民俗文化展示場所,展現古苗族鬥雞、競技、苗巫等活動。鬥雞是我國古老的雞種,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鬥雞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鬥雞時將把兩隻性情兇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它們就會激烈地互相啄咬起來,還會用距劈擊對手。如果兩雞相鬥了很久,都有疲憊之態,還要用水將它們噴醒,使之振奮,重新投入戰鬥,直到有一隻公雞敗下陣來。鬥雞的場面是相當激烈的,兩隻雞鬥得難分難解,勢不兩立,鬥完後雞冠流血,啼叫無力。

9、苗巫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藥,在爲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藥手段。

10、競技

古代苗族同胞以農耕和狩獵爲主,其狩獵技法多種多樣,狩獵工具種類繁多,苗族狩獵工具主要有-、弓箭、-、鐵夾子、獵套、梭杆、彈弓等;狩獵方式有:射、套、安、圈、夾、投、網、彈等,可合衆而獵,也可以單人而狩,苗族同胞有自己的傳統體育,不僅多數保持古老的形式,而且具有獨特的風格。現在的上刀山、下火海、飛鏢、射箭等競技活動都是由苗族同胞在勞作和生活中演變而來。

11、紅軍偵察戰遺址

紅軍長征途經現在的石菊古地時,曾在貓兒嘴發生過偵查遭遇戰。一九三五年大年初一清早,時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的李富春(解放後任國務院副總理),率領先頭部隊——獨立偵察--士,一路急行來到石菊古地貓耳嘴時,遇到當地民團混編的一小股部隊佈防狙擊,狹路相逢勇者勝,最後英勇的紅軍戰士取得了勝利。

12、吼桃林

位於石菊古地乾坤潭周邊,桃樹是本地特有果木,花開豔麗,果實香脆甘甜,是桃樹中的上品。相傳清代道光年間,雲南昆明一大戶人家,爲尋風水寶地,出重金聘請雲南一位最知名的端公(巫師)沿烏蒙山脈尋找龍脈穴口。當這位端公風餐露宿,艱苦跋涉,歷經二年多時間,沿着龍脈來到現今燕子巖與馬鞍山相接之處時,終於找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尋穴之地,頓時喜出望外。但在即將收官之際,他突然看到一條溪流(即現今木浪河)穿山而過,像刀砍斧劈似的,切斷了龍頭,斷了龍脈,頓時如墜寒冰,大吼三聲“天亡我也”,眼睛一黑,狂吐鮮血,從馬上栽下而亡。此時,所乘之馬嘶鳴立蹄,甩鞍撞巖,也跟隨主人而去,所甩馬鞍落地便形成了現今的馬鞍山。此時,天空中正好有兩隻並排雙飛的燕子,嘴叼桃核飛翔,見此情形,大受驚駭,爲這位端公的不幸而悲鳴不已,也爲馬兒忠心追隨主人死亡而傷心欲絕,最後相互碰撞落地化爲現今的燕子巖。燕子所叼桃核則掉落乾坤潭附近生根長成桃樹,並繁衍出成片桃林,人們因此把這片桃林取名爲吼桃林。傳說歸傳說,不過現今木浪河上的木浪橋旁,確有一墳,墓碑尚存,字跡隱約可見,是當地人因感動而爲這位端公所立。吼桃林也確實存在,現已成爲石菊古地一大勝景。

13、乾坤潭

位於石菊古地腹地,兩個湖潭自然天成,相隔不足百米,空中俯瞰兩潭猶如乾坤二卦,故得名。乾坤潭內,分別有兩股山泉汩汩冒出,水質清澈,冬暖夏涼。潭內多有甲、鯢等魚類,以及蝦蟹螺貝等。潭中還生長着一種當地人稱爲“洞魚子”的土魚,肉質嫩滑,味道鮮美,極具營養價值。當地人有一習俗,產婦生產後,第一頓月子餐都要來這兩潭捉洞魚子煲湯,若生男孩,便在乾潭捉魚,若是女孩,則在坤潭捉魚。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乾坤二潭吉映天地巧接陰陽,民間皆傳爲風水寶地。

14、苗家風雨樓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區,山高坡陡,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溼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爲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築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zhì)比,層疊而上。(穿插牛角文化)

15、古樹苗茶

苗語稱爲哢婁茶,即苗家古樹茶。哢婁茶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上的興文苗山,古茶樹齡一般都是50年以上。每年清明前後十天採摘,經過苗家傳統手工製作並祕法發酵後而成。哢婁茶湯色濃郁黃瑩,入口甘鮮醇和,香氣幽雅清韻。在苗鄉有“百病之藥”之美譽。

16、石菊花海

石菊花海佔地200餘畝,現已種植十多種花卉,整個花海呈蝴蝶形狀。苗族人將蝴蝶作爲圖騰崇拜,寓意“吉祥美好”。花海與蝴蝶谷遙相呼應。(花海中心低窪地帶爲蝴蝶的身軀,兩方呈坡型地帶爲蝴蝶的翅膀)

17、古苗村落

古苗村落佔地30畝,在明代苗族古村落原址恢復修建16棟石木構築的苗家吊腳樓,復原了古苗族的生產生活場景。16棟建築分別展現不同的苗族文化主題,例:苗酒坊:苗族米酒、白酒、窨酒、藥酒、果酒等酒類的傳統制作、展示及銷售;遊客到此可以喫酒宴,住酒屋,參觀苗酒文化,體驗苗酒製作過程。

石海鎮:興文縣石海鎮位於興文縣城西南25公里,全鎮幅員面積爲82平方公里,全鎮轄12個行政村(96個村民小組)和1個社區(4個居民小組),全鎮總人口17000人(苗族2430人),森林覆蓋率爲34.8%,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興文石海景區中心景區所在地。石海景區被稱爲喀斯特地貌王國,神奇的岩溶自然景觀和神祕的僰苗文化交相輝映。景區內地表石林…… 石海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