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區南水北調天河公園旅遊攻略

南水北調天河公園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千里丹水澤後世,十里長河頌古今。大河東去,千里碧波。穿行於懷川大地,蜿蜒于山陽故國;渠如鐵臂,束水奏長歌;堤高五丈,美名曰天河。

焦作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區的城市。2012年10月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文化部、國家旅遊局《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帶規劃綱要》,將焦作城區段列入南水北調旅遊圈12處景觀節點之一。2014年5月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生態帶建設規劃》將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綠化帶項目(南水北調天河公園)納入生態帶建設規劃中。爲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渠堤安全、水質安全、打造“精緻城市、品質焦作”,焦作市規劃了貫穿主城區、佔地4026畝的南水北調天河公園,確定了“以綠爲基,以水爲魂,以文爲脈,以南水北調精神爲主題的開放式帶狀生態公園”的設計主題,於2008年至2020年實施了南水北調天河公園工程建設。南水北調天河公園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城區段總乾渠兩側,西起豐收路,東至中原路東600米,單側寬100米~300米不等,全長約10公里。主要建設有“一館一園一廊一樓”。“一館”即國家方誌館南水北調館,“一園”即南水北調文化主題園,“一廊”即水袖藝術長廊,“一樓”即南水北調第一樓。

焦作市天河公園是一處以綠爲基,以水爲魂,以文爲脈,以南水北調精神爲主題的開放式帶狀生態公園。

一館即國家方誌館南水北調分館(南水北調紀念館),位於人民路與普濟路交匯處西北側,佔地面積290畝,紀念館(國家方誌館南水北調分館)建築3層,高23.9米,建築面積約1.7萬㎡。紀念館是以方誌資料爲基礎,融入演藝、交互、體驗等現代展陳手段,生動展示世界水利工程的發展歷程,對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進行了“全景式的記錄和傳達”,以及焦作市人民爲了南水北調工程“舍小家、爲大家、爲國家”的奉獻精神,是集方誌館、紀念館、博物館、科普館於一體的國家級綜合型展館。展館緊扣收藏保護、展覽展示、編纂研究、專業諮詢、信息服務、開發利用、宣傳教育、業務培訓、文化交流九大功能,彰顯南水北調千秋偉業、民族自信和焦作城市精神,打造黨建培訓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焦作城市文旅新名片。

爲展示南水北調施工時先進器械,該區域在室外展陳穿黃工程時使用的盾構機,尺寸爲長80米,高10米,寬10米,並在旁邊放置施工時的襯砌機、穿黃隧洞維修機、穿黃管片模具等器械。

一廊即水袖藝術長廊,位於總乾渠南岸、政二街至焦東路之間,上跨羣英河、塔南路,長約1000米,寬3—5米,具有水袖形態、是體現中國戲劇風格的藝術長廊,長廊色彩結合夜景燈光,形成特色文化景觀。

一樓即南水北調第一樓,位於中原路東、總乾渠北。建築總高109.32米,主體建築3.6萬平方米,具有望山、觀水、地標、展陳等功能。南水北調第一樓建築外形設計靈感來源於漢代玉璽造型,結合漢代建築風格,體現莊重、大氣、古樸的--元素。

該區域將建築、燈光、綠化和諧統一,結合與之遙相呼應的山陽故城及文博場所、特色展廳,展現焦作地方的人文史,打造焦作歷史文化高地。站在第一樓高處,遙望巍巍太行層巒疊嶂,俯瞰天河碧波盪漾,靜觀玉龍一路北上,潤澤豫冀津京生長。

一園即南水北調文化主題園,位於焦作城區段南水北調總乾渠兩側綠化帶內,整個景區採用藝術雕塑、文化景牆和實景展示、互動體驗等方式,打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1432公里的微縮景觀。

景區內包含“錦繡四季”“楓林晚秋”“玉花承澤”“臨山印水”“水袖流雲”“丹水善流”“踏雪尋梅”“千里雲夢”“槐蔭山陽”“故城落英”“普濟雅苑”“詩畫太行”等節點公園。力求打造成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景、富有南太行植物景觀特色的登高見水觀景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