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區臨淄齊國故城旅遊攻略

臨淄齊國故城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故城遺址位於臨淄區辛店鎮北7.5公里處,東依淄河,西臨系水,爲周代齊國的都城,西漢時又爲齊王國都治,歷時千餘年。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東西約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兩城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周長約21公里。

故城的城牆多數已湮沒地下,少數因挖土及河水沖刷而無痕跡,現僅存一些斷垣殘跡。-物部門鑽探考證,城牆早在西周時期就存在,春秋、戰國、西漢時又多次修補。城牆系夯土而成,依地勢而建,多不取直線形,有24處拐角,現有14處保存完整。小城周長7275米,牆基寬20~30米,最寬處達67米;大城周長14158米,牆基寬多在20米以上,最寬處達43米。

據《齊記》載,齊城有門13座。見於史書的有雍門、申門、揚門、稷門、鹿門、章華門、東閭門、廣門等。但未記確切方位,故後人各執一說,比較肯定的西門有申門、雍門;東門有廣門。現已探明11座城門,其中小城5座,大城6座。門道跨度均在8.2米以上,最寬者達20.5米。

城內的交通幹道很規整,已探明10條幹道,其中小城內3條,一般寬6~8米,最寬17米;大城內7條,寬10~20米不等。這些道路多與城門相通。

齊故城小城是國君居住的地方,又名宮城。在其西北部存有一夯土臺基,當地傳稱“桓公臺”,是齊國的宮室建築臺基,現存高14米,地下夯土臺基呈長方形,南北86米,東西70米。在“桓公臺”周圍又鑽探出大片夯土臺基,估計是當時的宮殿遺址。這片遺址幾乎佔了小城的一半面積,在此出土了方形鋪地花紋磚、屋脊花紋磚和瓦當。在小城南部(今安和村地)是手工業區,發現有鑄幣“齊法化”遺址1處、冶鐵遺址2處、鍊銅作坊遺址1處。

大城是官吏、平民及商人的居住區,又名廓城。大量的手工作坊就分佈於此,現已在大城內發現冶鐵遺址4處、鍊銅遺址1處、鑄幣遺址1處、制骨遺址4處,是當時齊國最主要的手工業區。在大城的地面上,還存有多處建築臺基,是當年齊王建築的離宮別墅,主要有“雪宮臺”、“梧臺”、“遄臺”。大城內有兩處墓地,一處在大城東北部(今河崖頭村一帶),是當年齊國貴族的墓地,已發現大、中型墓葬20餘座,在其中的5號墓周圍,發現了大規模的殉馬坑。另外在大城南(今劉家寨韶院村南)亦有1處墓地,是東周時期的墓葬。

在大城內還存有韓信嶺、孔子聞韶處、晏嬰冢、稷下學宮等遺址。韓信嶺在大城東北部,傳說是韓信至齊時築宮於此。現存遺址基本呈正方形,高出地面4米,四面有3層臺階。經鑽探,文化層厚3~4米,包容自西周晚期至漢代的文化堆積4~5層。並有居住、冶鐵、鍊銅、制骨等遺蹟,是齊故城內文化堆積最早、最厚、最複雜之處。關於稷下學宮建築現已無存,其地理位置說法不一,《臨淄縣誌》說稷門爲齊城西南門;《齊乘》曰稷門爲齊城西門,《劉向別錄》雲:“齊有稷門,齊之城西門也,外有學堂,即宣王立學所也,故稱爲稷下之學”。1946年曾在大城西牆外的邵家圈村挖得石碑一方,-“稷下”,後碑無下落。

延伸閱讀: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