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江縣夾江千佛岩石窟旅遊攻略

夾江千佛岩石窟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岩石窟興建於唐代,主要龕窟建造於盛唐時期,清代和民國時期開鑿少量龕。1956年夾江千佛岩石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爲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經四川省文物局複查後再次重新公佈千佛岩石窟爲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公佈千佛岩石窟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夾江千佛岩石窟位於夾江縣漹城鎮西2.5公里的大觀山下,位置在東經103°32′26″,北緯29°45′12″,海拔420米。濱青衣江北岸,東起聚賢街小牌坊、西至紙博館圍牆、北至大觀山頂、南至青衣江北岸、長約1.2公里、寬約0.7公里,海拔高度爲380至520米。摩崖造像位於沿江石壁之上,濱青衣江東岸,石龕造像集中區延亙600餘米。造象最高者離地面約20米,紅砂石質,深浮雕,現尚存162龕,佛像2470尊。主要內容有:淨土變、觀音龕、地藏龕、說法莊嚴龕、毗沙門天王龕、一佛二菩薩等。其中最大者龕高340釐米,寬220釐米,深180釐米,一般龕面積約一平方米左右。

夾江千佛岩石窟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1、歷史價值:千佛岩石窟的造像及造像題記,最早鐫刻開鑿於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是盛唐期間佛教在川西盆地傳播、發展狀況的見證,是川地現存唐代摩崖造像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千佛岩石窟系民衆自發鐫刻,較川西其他摩崖造像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表現在龕體內容的組織和造像的藝術手法之上。

千佛巖摩崖造像除具有唐代造像的特點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專家稱爲“新異的盛唐體”。除此以外,千佛巖造像在音樂舞蹈藝術、鐫刻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也爲研究者提供了實物證據。

2、藝術價值:

千佛岩石窟造像生動、活潑的表達了盛唐時期人物形象。從鐫造藝術上看,千佛巖造像風格多樣,地藏變龕採用大刀闊斧的簡潔寫意;淨土變龕採用精細的工筆;彌勒佛龕的圓雕採用寫真;力士金剛則採用抽象誇張的手法。

千佛巖造像十分生動。雖然塑造的是神,但卻具有活脫脫的人情味和各自的性格特徵。在這裏,處於佛教最高地位的佛祖沒有冷漠的神態,而具有寬容慈祥的面容。頭戴披風,身着袈裟,腳穿草鞋,憨厚朴實的地藏形象,獨具風格。千佛巖的觀音卻有着不同的丰姿:聖觀音容貌俊秀,嫺靜虔誠,手拿淨瓶,豐肩裸臂,一雙智慧的眼睛中顯示出悲天憫人、欲笑又忍的神態,顯得親切又不失尊嚴;千手觀音結跏趺坐於蓮臺上,俊美的臉上射出莊嚴的目光;數珠手觀音身着無袖天衣,亭亭玉立,飄然欲動,恰是唐代美女的化身。

保護範圍:東至千佛勝景牌坊,西至天生橋,北至1號龕所在巖體向北外延30米、濯纓堤向北外延35米,南至青衣江河岸。佔地面積約2.72公頃。

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停車場東界,南至依鳳山北坡海拔550米以下,西至手工造紙博物館西側圍牆,北至距大觀山公路南側10米爲界。佔地面積約127.24公頃。

延伸閱讀: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