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區青島德式官邸舊址旅遊攻略

青島德式官邸舊址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德式官邸舊址 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周圍環境清幽而開闊,它位於青島市老城區中心的信號山麓,依山面海,居高臨下,氣勢不凡。再者,整體上呈現一種宏偉而亮麗的效果,尤其是建築的宏觀藝術感與細部的象徵性相得益彰,從而具備了不同凡響的紀念意義和藝術震撼力。在近百年時光中,德式官邸雖歷盡滄桑,但其基本價值感依然爍目。客觀地說,就歷史文化內涵與建築藝術價值而言,20世紀在中國誕生的其它西方建築恐無一能出其左右。而就青島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德式官邸儼然成爲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文化名城之百年演進史的一箇生動縮影。

 德式官邸,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國建築師馬爾克設計,施特拉塞爾監督施工。因它是當年德國膠澳總督的官邸。故俗稱“提督樓”。不過第一任總督托爾帕爾在裏面卻沒住過幾天,爲什麼呢?因爲該建築營造費用過大,達到了近100萬馬克。所以他回去的時候也被議會-下臺.換成了新的一任總督.

建築特點

青島迎賓館——德式官邸舊址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總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是磚石鋼木結構,德國古典皇宮庭院建築。屋頂設計豐富多變,牆身用大量石材料裝飾,石雕刻花,券柱式外廊,石砌牆角和檐口,半透明木構牆,是一座具有歐洲皇家風範的德國古堡式建築,其造型之典雅,裝飾之豪華,輪廓線條之優美,色彩之瑰麗,至今仍具居我國單體別墅建築之前列,現在作爲二十世紀初建造的這種風格的房屋在歐洲大陸甚至德國也不多見了。局部以花崗岩石料作裝飾,石面加工粗樸,正門牆飾以淡綠色、淡灰色花崗岩石,頂部石料雕以美麗的圖案,於粗放之中見精巧。米紅色筒瓦、藍色魚鱗瓦、綠色牛舌瓦鋪設的樓頂,使大樓更加精美別緻。使建築造型獨特,氣勢雄偉,成爲青島近代建築的奇葩。樓分四層,共有大小房間30個。底層爲半地下房間,原爲總督僕從及膳食用房。

由西門進入既爲第二層,習慣稱爲一樓,內設過門廳、中廳、大廳、會議室、舞廳、餐廳和花房等組成,大廳高爲9米,頂部懸以華麗的吊燈。大廳的牆壁上裝飾銅雕藝術品和油畫,牆下部圍以棕色的護板;一側牆角處是一箇嵌着綠色玉石的壁爐,另一角擺放着一架古老的德國三角架鋼琴,大廳牆壁上掛有一隻鐘錶是德國著名鐘錶設計家瓊漢斯設計的,它有一箇特點是一小時報四次時,每一刻響音樂,整點是敲鐘點。整個大廳充滿了古樸濃郁的西方情調。

第三層習慣稱爲二樓,原爲總督臥室和辦公之處,裝修的富麗堂皇。由於迎賓館曾是政府接待貴賓的地方,在“0”沒有遭到破壞,整個建築大都保留着原來的模樣,裏面的傢俱均爲德國原裝產品,這是德國一家曾經專爲皇家貴族生產傢俱的傢俱店,據說至今尚在,編制於奔馳公司.

歷史

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時,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選擇在當時被稱爲大石頭山(今信號山)的半山腰上。德國總督相當於中國地方軍隊的最高武官--提督,故此樓又俗稱"提督樓"。該建築始建於1905年,1908年正式入住。它是德國威廉時代典型的建築式樣、建築材料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德式建築,現在二十世紀初建造的這種風格的房屋在歐洲大陸甚至德國也不多見了。它由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設計,該建築面積爲4083平方米,耗資巨大,超過原規定的標準,以至於建築總監施特拉塞爾不得不接受傳訊,到總會計署申辯理由。

這座建築歷經滄桑近百年,曾幾次易主。1914年11月日德交戰,駐青德軍戰敗離開,此處成爲日本歷任駐青守備軍司令的住處;1922年12月我國收回主權,此處爲膠澳商埠督辦總辦官邸,後爲-歷任青島市長的官邸;1932年沈鴻烈任市長後,不再入住此處,這僅作爲接待賓客之用,1934年此處正式命名爲“迎賓館”;1938年--1945年日軍第二次侵佔青島,此處爲“國際俱樂部”;日軍投降後,又改爲“迎賓館”。

解放後,作爲政府接待的賓館,迎賓館曾接待過許多國家領導人和貴賓。1957年7月12日至8月12日,毛澤東主席攜夫人-及女兒李納、李敏來青島時居住在此。當年總督住過的房間,亦曾經住過蔣經國、謝胡、胡志明、西哈努克親王、前澳大利亞總理希爾等國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