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區巴渝民俗文化村旅遊攻略

巴渝民俗文化村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巴渝民俗文化村坐落於渝北區兩路鎮。佔地面積5公頃。村內主要景點有一館、四院、一廟、一牌坊。巴渝民俗博物館內藏有中國民間工藝品、服飾和其他生活用品實物1000餘件,其中重點陳列了巴渝地區清末民初的家神龕、掛匾、雕花木牀、桌、椅、案臺等頗具民俗工藝特色的木雕精品250餘件。"四院"是指四個風格不同、結構各異的民居大院,分別展出古代巴人"人生禮儀"系列中的"誕生禮"、"婚禮"、"壽禮"、"喪禮"、"節俗"以及農耕機具、手工作坊的生產工藝程序等。觀音古廟展示了古代巴人的祈神活動與宗教觀念。村內還可見到一塊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節孝牌坊。此外,村內還有索橋、廣場、湖泊、農舍、曲廊茶園與民俗風情街等景點及設施。

“人生禮儀”系列展

四個風格不同、結構各異的民居大院。分別展出巴渝人家“人生禮儀”系列中的“誕生禮”、“婚禮”、“節禮”、“壽禮”、“喪失”以及農耕機具、手工作坊的生產工藝程序等。特別是由著名雕塑家、副教授葉榮華先生創作並製作的200雕塑配合,使情節形象生動,人物栩栩如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一院:“誕生禮”、“婚禮”

誕生禮——重點展示新生嬰兒來到人間的幾個主要階段生活場面。包括:“洗三”、“彌月”、“抓周”、“入塾”、“弱冠”等活動。

婚禮——婚禮是該院的“重頭戲,內容包括:說媒、訂婚(也叫“插箱”)、納聘、定期、迎親、拜堂、洞房花燭等過程。特別突出了“迎親”場面。迎樣隊伍長達三十米,迎親人員三十六人,一路上,彩旗飄舞,鼓樂喧天,熱熱鬧鬧地行進在鄉村大道上,隊伍的背景是繪有田園風光的卷式大幅油畫,更增加了喜慶氣氛。拜堂成親、洞房花燭等場面,都完全按照傳統婚禮形式採用仿真雕刻人物佈置,顯得逼真、隆重。

第二院:“壽禮”“節俗”

壽禮——分整壽、平壽、大壽三種。整壽,指滿旬;平壽,指散生;大壽,指滿六旬。過去帝王將相的大壽,特別隆重,平民百姓六十大壽也是最爲重視的。這裏展出的壽堂,就是按六十大壽規格陳列的。

節俗——主展一年中的三大節的節俗:

春節:春節來臨,要殺年豬,備年貨。正堂內,一家人正在家神龕前喫團年飯,祖孫三代同堂慶賀新年。春節時期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整整半月,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玩龍舞獅,觀看彩燈綵船,是活動的重要形式。元宵一過,紙紮的所有工藝品都將化爲灰燼,飛向天空,表示“送年”了。

端陽:五月初五爲端陽節。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忠心愛國,僅因受讒被逐,故於五月初五憤投汩羅江而死。後人以喫糉子、划龍舟來表示對屈原的悼念,展廳中以兩艘龍形彩舟和壁畫展示其情節。

中秋:八月十五爲中秋節。因一年中以這一天月亮最圓,故又稱團圓節。打餈粑和村院家人入夜賞月、喫月餅、看“月華”、等“天門開”等是中秋節的主要活動內容。

第三院:“喪禮”

我國由周朝定禮制後,厚葬之風由宮廷到民間延續了幾千年,形成一整套的儀式。追悼祭奠的時間,皇帝爲九九八十一天,要人官員爲七七四十九天,民間爲五七三十五天,三七二十一天,七天,五天,三天不等,按財力而定。儀式場面之大,儀仗之多,紙紮之精美、禮節之繁瑣是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喪禮所不及的。本院按中等家族七天道場規模佈置陳列,其中有超度忘魂的道場儀式,有各種紙紮儀式,掛圖幡幛,其規模、形式爲今人少見,對研究歷史和舊時代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四院:農耕機具和手工作坊

該院部分展出一些過時或至今仍在使用的農具和手工作坊的生產工藝過程。依次陳列的是“鐵匠爐”,礱谷篩米,紡紗,織布,打草鞋,染布的踩布石。其中小磨麻油的作坊,釀酒作坊家常豆瓣作坊可現場看錶演,而且可以即興買到貨真價實的巴渝小磨麻油、巴渝家常豆瓣、巴渝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