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市喀什高臺民居旅遊攻略

喀什高臺民居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高臺民居這裏的維吾爾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輩的房上加蓋一層樓,這樣一代一代,房連房,樓連樓,層層疊疊,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磚房。在這些隨意建造的樓上樓、樓外樓之間,形成了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曲曲彎彎、忽上忽下的50多條小巷,沒有本地人帶路,外來人一定會迷路。

高臺民居位於喀什噶爾老城東北端,現爲喀什維吾爾民族聚居區。該區建在懸崖上,共有近六百戶人家。從頗具現代化的喀什新城隔河相望,老城的地勢明顯高出一截。高崖兩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維吾爾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公元九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就把王宮建在這個高崖的北面。歷史上,高崖的北坡與南坡連爲一體,後來被洪水沖斷,南北分隔。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宮所在地,南崖就是現在的高臺民居。闊孜其亞貝希––維吾爾語意爲“高崖土陶人家”,經過千年曆史的發展,高崖上形成了奇特的民居建築。這裏巷道狹窄彎曲,過街樓、小衚衕、手工作坊隨處可見,生土建築比比皆是。現有居民640多戶,4000多人,佔地面積5.7萬平方米。保留了多處已有數百年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高臺民居被中外遊客譽爲“維吾爾族活的民俗博物館”。是喀什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所在。高臺民居既是維吾爾族傳統手工藝製作的絕佳場所,也是維吾爾族美化環境、雕刻與繪畫藝術的殿堂。

房屋是用泥巴和楊木搭建而成的。木頭去枝之後,沒有刨削加工,直接用來架構和支撐屋頂、0和陽臺。整個街區看上去都是晃晃蕩蕩、鬆鬆垮垮的。但據說這裏的房子都很牢固,許多房子都已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

維吾爾族人居住文化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家和故土的依戀。維吾爾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增建的房間佔去院落的一部分,再沿牆體擴建加高一層甚至兩層。房子順着山勢,室內外空間佈置不受對稱等概唸的束縛,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錯落有致。後來又出現了巧妙的“過街樓”,從二樓跨街過巷搭過對面,既不影響樓下行人行走,也不影響樓上人居住。除了最多見的“過街樓”外,還有佔街面一半的“半街樓”。在小巷深處還可看到將樓房蓋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懸空樓”。從遠處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內的炮樓或是碉堡。這些未經規劃、隨意建造的樓上樓、樓外樓,又排列出幽深、四通八達、曲曲彎彎、忽上忽下的喀什高臺民居小巷。沿着小巷內的任何一條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門依牆外而開,門都是兩扇的,一戶挨着一戶。走進庭院,我們會看到各種不同的院落,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間利用也多有不相同,無論是走進任何一所院落內,首先看到院內地上栽種維吾爾人民喜愛的桑樹、無花果、石榴、杏樹、葡萄、玫瑰、月季、夾竹桃等樹和花卉。果樹成蔭,環境幽雅。有些面積大的庭院,多種葡萄,搭成涼棚,既能喫到水果,又是夏季乘涼的好場所。院落內一般都有前廊,建有土炕,上面鋪草蓆、毛氈或地毯。夏季炎熱時人們多住在前廊土炕上。

維吾爾族非常喜愛養花種草,庭院裏沒有空地可種花草,則種在花盆,擺在院內或樓上涼臺。以及可以放置花盆的空間上到處都擺滿了花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高臺無處不落花。可見維吾爾族人愛美、愛花的習俗,尤其維吾爾婦女與花更有不解之緣,與花結下深厚感情。維吾爾婦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聯繫在一起的。頭戴花帽、頭圍花巾、身穿花裙,用鮮花裝扮自己,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妝品,庭院進入主人的住室、客廳,看看室內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主人臥室比較簡樸,維吾爾人喜歡睡在土炕上,土炕的面積大都佔去房間一半地方,不同於我國北方農村的火炕,用土磚砌成,平整厚實,炕上鋪有草蓆、花氈、地毯以及和炕一樣大的棉褥。敞開式的牆壁櫃上整齊的排放着很多被褥。牆上掛着地毯,以作裝飾。

維吾爾民居有着濃厚的維吾爾族建築風格,其風格特點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並經過數百年曆史的演變而逐漸形成的。

高臺民居有樣幾個特點:

一、民居院落平面佈局自由靈活,居民建築的室內外空間佈置都是根據具體條件的實際需要而定,不受對稱等概唸的束縛,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修建,高臺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層樓房、三層樓甚至有七層樓,崖上建有三層、崖下四層,從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絕妙設計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層可以從崖上出進,崖下四層即可從三層下到最底層,也可從最底一層沿上下互通的樓階到達任何一層。

二、庭院有強烈的封閉性。既能滿足維吾爾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起到防風防雨的遮蔽作用。

三、簡樸變化多端的外形。維吾爾族建築組成建築外牆凹凸線腳不多,牆面大方流暢,戶外大門,多爲兩扇門,莊重厚實,門上鑲有、刻有圖案花紋的銅質、鐵質護板壓條。吊裝兩個碗大的門環供上鎖用。沿街外牆用土坯砌成,抹上麥草泥,數十年甚至百年依舊如故。也有用白石灰塗刷的。

四、室內建築分爲主人居住室、客廳、兩側多爲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內不設木牀,幾乎都睡在土坑上。不同於我國北方農村的火坑,而是填實的平整土坑,佔去整個面積的一半或三分之二。牆壁上則建有敞開式的牆壁櫃,有許多層,放置生活用品。客廳牆壁上壁櫃更有伊斯蘭建築裝飾風格。多爲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龕,數層不等。四周有維吾爾傳統的石膏花邊圖案。有的壁龕則是石膏樓空花紋圖案鑲嵌在整個壁龕上。石膏雕花呈蘭底白色花紋圖案,一眼望去就是一幅民族特色鮮明的雕刻藝術品。住宅和客廳牆壁上還掛有和田地毯。大一點的庭院屋前一般有迴廊、迴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種花卉圖案,迴廊下有護欄條都是木匠旋製出來的,圓形粗細間隔長短不一的木質護欄。迴廊裏有土坑,鋪上花氈地毯,院內的葡萄架連架迴廊,葡萄藤依架爬上迴廊頂,是絕好的納涼好地方。

五、高臺民居的悠久歷史,有些古老的民居大多都有數百年曆史,也有一些民居世代相傳,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房的結構、屋頂、牆體、門窗,甚至顏色都依然如故。一戶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興衰、後代延續的家族歷史。許多民居都七、八代人傳下來的,由於維吾爾族的宗族觀念很強,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家眷故土的依戀。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內住房多達一、二十間樓上樓下,兩側廂房幾代人同住一箇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看過民居小巷景觀,瞭解維吾爾族民居文化特色,領略、體驗小巷深院裏蘊藏着一箇民族生活的歷史和民宅的文化內涵。高臺小巷除了民居奇觀外,還有一箇更爲古老、歷史悠久,原始泥土手工製作陶器的土陶作坊,現在己保存有十七、八家古老作坊,高臺民居所在地,維吾爾語叫“闊孜其亞具希”,漢語意思是“高崖土陶”。土崖上獨特的民居和古老的土陶作坊成爲高臺上兩個最具有文物和觀賞價值的景點。

高崖距地面高三十多米,居高臨下,空氣清新,可免受洪水,暴雨災害,優越的地形,千百年以來,維吾爾先民最早一千多年前就來此定居,在此後的歲月中,陸陸續續有很-吾爾人先後來高崖建房安家。在修房中就地取土和泥,在高崖土層中有一種維吾爾人叫“色格孜”的土質,這種泥土質地細膩,粘性強牢,是製作土陶器的絕好材料。大約在800年前有一箇燒製土陶的匠人首先發現了“色格孜”土,於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個土陶作坊。隨後相繼有很多土陶藝人在高崖上開設土陶作坊。在過去的歲月有,土陶製品與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緊密相連。生活中一日三餐不能分離的泥巴碗,維吾爾人叫“塔瓦克”,和麪盛飯放食物的陶盆,洗浴用的土陶臉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壺),盛水的“庫甫(陶缸),洗衣用的“臺西臺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庫扎”(土陶水桶)。夜晚用的各式土陶油燈、燭臺、以及嬰兒搖牀便具,甚至還有土陶製的捕鳥獵具等等,其土陶製品品種多達百種,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土陶器伴隨着維吾爾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貢獻之大,可謂功不可沒。

喀什噶爾老城東南端黃土高崖上有一處維吾爾居民小巷;維吾爾名:闊孜其亞貝希巷。意爲高崖上的土陶;位於喀什老城內地勢最高的這一條長達數百米的高崖,在歷史上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公元九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就把王宮建在這個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與北面原來都是連在一起的,分南北兩端。住在高臺民居的94歲高齡土陶藝人買買提阿西木講述,高崖分成現在兩個互不相連的南崖和北崖的來歷。據說在數百年前一次從帕米爾高原突如其來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帶衝出一箇大缺口,從此南北割斷,分成各自獨立的兩個高坡,現在高臺民居就建在南坡上。

高臺民居現有居民603戶,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維吾爾族。到高臺民居參觀、訪問的遊客對維吾爾的風俗習慣要尊重。

高臺民居地勢崎嶇,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巷內還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還是二、三層簡易樓房,樓梯多半沒有護欄,甚至還有一些危房。

地址:喀什市亞瓦格街闊孜其亞貝希巷

電話:0998-283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