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曬口高峯旅遊景區旅遊攻略

曬口高峯旅遊景區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高峯村位於邵武市區東部,距離市區18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251戶,902人,全村總面積29.6平方公里,土地面積34022畝,林地面積31044畝。2011年被授予“省級生態文明村”,素有“沉睡的寶地”、“城市後花園”的美稱。高峯村擁有獨特的地理條件,都是高山盆地,山青水秀,高山聳立,形成高山環繞的天然屏障。平均海拔480米,冬無嚴賽,夏無酷暑,氣溫終年溫和溼潤。因此,有着獨特的自然景觀,以生態之美著稱。高峯村年平均氣溫17.6℃,年無霜期280天,年降雨量1850㎜,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原始闊葉林森林覆蓋率達85%。

高峯村在宋元時稱黃溪村,主要是因爲山中多硫鐵礦,導致冬季溪底泛黃,故名黃溪。高峯村人情醇厚古樸,資源豐富,有着濃厚的人文景觀和古樸的農耕文化,有許多旅遊資源。這裏頗有歷史淵源。有清代古民建築三座,有古民“三雕”景觀,村落古井,老街舊巷,花鼓戲、山歌、龍舞,還有清代個修建的大王廟,九龍瀑布上游的扁擔山海拔780米,並有祥雲庵、試心石、仙魚塘、歇腳石等名勝古蹟。

龔源書院。龔姓家族在下黃堂香嚴寺書院未辦之前,許多子弟就是在龔源書院讀書的。他們在名師的指導和河蝦聰明泉後,許多人考上了修車沒進入邵武郡學就讀。又有許多秀才考上舉人。又有許多舉人考上進士,具體人數無法統計。

大王廟。金一位龔姓武將,弘揚他的愛國精神。原來只是一座小廟,清時擴建。

祥雲庵。此庵建於南宋理綜寶祐年間。此庵禱雨特靈,每每應驗。在祥雲庵有仙人竈、石經崖,試心石、石井、天池、烏龜石、歇腳石七景,特別是在清末的咸豐八年,太平天國軍石達開部,在撤離福建奔向貴州之時,留下了許多年老女眷。他們在此庵祕密住下來。這些女眷有許多知識較高的人,還寫下了大量的詩篇、詩稿,在“文革”中被毀。

唐代墓羣。消失了的西堡村山後,有許多唐代的墓葬。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黃溪口廊橋。該橋於清乾隆間建,有七楹,長十丈,廣一丈,中間一間有三尊菩薩。文革時期,把廊橋木材拆去建食堂、倉庫。在咸豐五年七月,沙縣、順晶的紅巾軍潘才老、鍾心老子等人攻佔那口凌雲山及龔君觀後,派兵攻打高峯。高峯一度被佔領,在黃溪口橋上殺了幾十人。

明代建的石橋。一座是東堡橋,又名花橋,在黃溪最東端上。明處洪武年間建,明成化年間重建。還有一座叫仁裏橋。在黃溪上,明正德年間建,相傳仁裏這兩字是當時副都御使陳泰取的。這兩座橋原來都有橋屋,供人夏天乘涼和--之用。

聰明泉和長壽泉。高峯有兩口泉井。一口泉井叫“聰明泉”,唐朝建安令龔肅御任後定居高峯村龔源自然村,龔家在龔源掘了一口井,喝了這口井的人都非常會念書,這口井讓龔家出了許多進士,故稱“聰明泉”。另一口泉井叫“長壽泉”,位於查墩組,這裏的村民常年飲用這裏的泉水,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很多,問起村民長壽的原因,除了山裏空氣好,食物沒污染,最重要的是長期飲用品質優良的泉水。“長壽泉”水源上方山坡被二萬多畝的原始林覆蓋,山上長有二百多種野生中草藥材。由於自然植被完好無損,生態環境協調穩定,四季雨量充沛,因而形成有益元素成分適量的泉水。長期飲用優質泉水,喫不施加化學肥料的糧食,才使得村民延年益壽。

高峯村:邵武市曬口街道高峯村簡介, 高峯位於北緯27014′,東經1170 34′,座落於邵武市中部,高峯生態休閒區距市區18公里,至武夷山機場70公里,曬口火車站9公里,316國道8公里,4.5米寬的水泥路貫通全境,具備32公里的高低壓供電線路,電量充沛,有線電視、電信、通訊網絡覆蓋全境,通訊便利,擁有空閒原農場宿舍4950平方米。全境方圓29.6平方公里爲高山盆…… 高峯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