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模堂區鄭家大屋旅遊攻略

鄭家大屋大約建於1881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後來,鄭家後人四散,該大屋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築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文化局於2001年7月接管該大屋,並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

鄭家大屋,位於媽閣街側,建築範圍約4000平方米,是一嶺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築沿媽閣街方向縱深達120多米,主要由兩座並列的四合院建築以及由內院連接的僕人房區建築及大門建築等組成。

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爲主要建築材料,屋頂平面爲連續不斷的中式坡屋頂,建築高度因房區性質不同而有所分別,僕人房區一般爲一層高之硬山式建築,有時也有可上人之平屋頂出現;主房區建築多爲兩層高,間中也有達三層者。

建築主入口位於東北方向的龍頭左巷,爲一兩層高之宅門建築,建築長13米,深7.9米。它與主建築羣分離,宅門入口牆身自檐口往內退縮,上層開有窗戶、下層爲入口大門,檐壁上有中式繪畫,爲典型傳統中式風格,門廊內牆身上設有神龕,而天花則是西式石膏圖案裝飾。門廊內有花崗石梯級過渡至水平面稍低的主建築羣空間。與傳統中國民居不同的是,主建築羣各房區之大門入口與大宅入口不在同一方向,它們都面向西北,且都在同一直在線,前面有既寬且長的曬場,曬場中段有另一房門將主次建築分開,前段爲僕人房區及外花園,後面爲主房區。

兩房區之間以大內院相連。主房區主要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築組成,建築都作三進深三開間式,其間以水巷相連,建築外牆檐壁均有泥塑浮雕裝飾,而牆基則由花崗石砌築而成,建築之入口,特別是兩個主入口,都採用與宅門入口相同的處理手法,即自檐口往內退縮,與外牆身不處在同一直在線,而爲表示其重要性,門框更以花崗石作材料,其中最重要之建築入口更作兩重花崗石門框設計,建築室內一般作傳統中式設計,但廳堂之位置則有別一般置於地面層的傳統做法不同,它設在二樓,整個廳堂佔據三開間一進深之空問,爲一抬梁式木結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