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順堂區民政總署大樓旅遊攻略

澳門民政總署大樓的位置在歷史上原爲一座中式亭樓建築的議事亭,爲明朝政府宣讀政府命令和作爲中葡-會面的場所。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葡萄牙人購買了該地皮,並興建具葡萄牙風格的議事公局大樓,成爲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地方政治心臟,一切市政事宜,以至葡萄牙的-和慶典,都會在此舉行。後曾多次重修,目前規模是1874年重修時形成的,具明顯的南歐建築藝術特色。

澳門市政廳大樓曾附設過多箇機構,包括賈梅士博物院、書信館、法院和監獄,後均遷出。2002年1月1日,澳門民政總署成立,取代澳門的市政機構,大樓名稱也改爲“民政總署大樓”。大樓地下右側是展覽廳,定期舉辦各項藝術展覽;大樓二樓設有一所公共圖書館,於1929年啓用,以葡國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BibliotecadoConventodeMafra)爲設計藍本,裝潢和傢俱陳設具有厚厚的古典氣息。現在專門收藏17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別是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歷史文獻,其中不乏珍品。

另外,大樓的後方有一箇葡式花園,有一箇渾天儀形狀的花圃,以及葡萄牙詩人賈梅士的半身像。

每當聖誕節來臨,民政總署大樓就會裝飾上非常美麗的燈光,當然議事亭前地也不例外,這使得這個南歐風情變得非常濃厚,令人簡直以爲到了歐洲。

歷史上民政總署大樓的位置原爲一座中式亭樓建築的議事亭,爲明朝政府宣讀政府命令和作爲中葡-會面的場所。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澳門議事公局成立後,即計劃嚮明朝政府購入該亭,以及其後方的華人屋宇。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葡萄牙人用80,000兩白銀購買該地皮,並興建具葡萄牙風格的議事公局大樓,成爲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地方政治心臟,一切市政事宜,以至葡萄牙的-和慶典,都會在此舉行。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澳門政府對大樓內外進行裝修,大樓內所有佈置均按照葡萄牙國王若昂五世王朝時代圖案樣式配置。

澳門市政廳大樓曾附設過多箇機構,包括賈梅士博物院、書信館、法院和監獄,後均遷出。2002年1月1日,澳門民政總署成立,取代澳門的市政機構,大樓名稱也改爲“民政總署大樓”。大樓地下右側是展覽廳,定期舉辦各項藝術展覽;二樓前座是會議廳,歷年的澳門市政議會,以至今天的民政總署公開會議和記者招待會,都會在這裏舉行。二樓西北後座設有一所公共圖書館,屬澳門文化局管轄。另外,大樓的後方有一箇葡式花園,有一箇渾天儀形狀的花圃,以及葡萄牙詩人賈梅士的半身像。

大樓立面原來的澳門市徽、葡萄牙語LealSenado及中文“市政廳”等字樣,由於政治因素,在迴歸後被遮蓋。換上特區區徽後,區徽與山牆的大小比例亦與原來市徽面積對比頗大,因此被批評爲不符合穩重的立面。亦有人批評爲過度“政治正確”,而忽略歷史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