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區龍王廟行宮旅遊攻略

龍王廟行宮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王廟行宮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1982年3月龍王廟行宮清康熙、乾隆宿豫縣皁河鎮2001年被公佈爲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王廟行宮坐落於江蘇省宿遷市西北20公里處的古鎮皁河。

龍王廟行宮,原名爲“敕建安瀾龍王廟”。該建築羣始建於清代順治年間,改建於康熙23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皇帝的復修和擴建,形成了現在佔地36畝、四院三進封閉式合院的北方官式建築羣。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頓於此,並建亭立碑,帑金修繕,故又俗稱爲“乾隆行宮”。行宮在“文革”期間一度遭到破壞,從1999年開始,對龍王殿、御碑亭、鍾、鼓樓等建築物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恢復了“敕建安瀾龍王廟”的歷史原貌。

龍王廟行宮整體呈長方形,內外宮牆。建築羣佈局嚴整,規模宏大,軸線分明,左右對稱,中軸線上建築物主次清晰,錯落有致。自南向北,整個建築羣分爲六大部分。最南端爲古戲樓,古戲樓向北,爲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廣場北側是山門,山門的正上方,青磚鑲嵌着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七個鎦金大字“敕建安瀾龍王廟”和一方“乾隆御筆”印。

第一道院落的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碑亭正中聳立着一塊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鐫刻“聖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聖旨全文,主要內容記敘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廟的原由和修廟的經過。碑身的背面和碑帽的兩面分別鐫刻有乾隆22年、27年、30年、45年、49年下榻此處所題寫的御筆詩文。整個御碑亭的設計,造型大方,凝重端莊,充分顯示了皇家建築的特點、風格以及獨有的藝術魅力。

御碑亭的兩旁,建有鍾、鼓二樓。乾隆皇帝下榻此廟時,撞鐘擊鼓,兩廂奏樂,以最高禮儀恭迎皇帝的駕臨。

御碑亭的北側是龍王廟行宮的主要建築龍王殿。龍王殿,雕樑畫棟,斗拱飛檐,結構嚴謹,裝飾華麗,金碧輝煌,氣韻無窮。乾隆皇帝五次下榻龍王廟,均在這裏朝政議事,敬神祭祖。

龍王廟行宮的最後一進院落,是乾隆皇帝的寢宮。也稱“禹王殿”,禹王殿屬於宮式大作,屋面飾黃色琉璃筒瓦和龍吻,大殿分上下兩層,佔地面積360平方米,殿高20多米,是龍王廟行宮內最高的殿宇。乾隆六下江南,五次臨幸於此都是夜宿於這殿宇樓上,人們稱爲“正宮”。與正宮相呼應的是東宮和西宮,這是隨同南下的皇妃們居宿的地方。東西宮門前植有柏、柿、桐、椿、槐、楊六樹,取意“百世同春”“百世懷楊”,象徵大清江山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興旺不衰。

2001年龍王廟行宮作爲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位置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皁河鎮

皁河鎮:宿豫縣轄鎮。民國年間稱皁河鎮,1957年建皁河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復建鎮。位於市境西北部,距縣府22公里,距205國道10公里。面積22平方公里,人口2.6萬。宿黃公路過境。轄街東、街西、張莊、王營、八井、七堡、謝莊、龍崗、宋場9個村委會和街北居委會。農副業主產麥、稻、魚、蝦、藕、銀魚等。工業主要產品有膠合板、皁河系列酒、駁船等25個品種。鎮南有…… 皁河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三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