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城市菊花島旅遊攻略

菊花島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在遼西走廊上,有一座美麗的海濱歷史文化名城——興城,它以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能“消災滅病”的溫泉和可闢爲“第二個北戴河”的海濱沙灘而聞名遐邇,成爲我國北方海濱的一處風景名勝地。在離興城縣城東南約10餘公里的海面上,出露着一箇秀麗的小島,這就是菊花島。

菊花島,又稱大海山,唐時稱桃花浦或桃花島,明清又稱覺華島。傳說在200多年之前的戰國時燕太子丹,曾避秦禍於桃花島。後來有個叫覺華的山家和尚在此處修身養性、專心佛道研究,故此島又得名爲覺華島。數百年後,因島上菊花遍地盛開,故又易名菊花島,便一直延續至今。

遼寧省沿海的島嶼主要集中在遼東半島的東部海域,而遼東半島以西,即遼東灣內島嶼甚少,菊花島便是遼東灣內的第一大島了。菊花島在平面上呈葫蘆形,全島面積達40平方公里。在菊花島的南北兩端有幾個小島嶼分佈在附近海域。南側海中有兩個,一曰張山島,一曰閻山島。張山島離菊花島較近,閻山島離菊花島稍遠;在菊花島的北端還有一箇小島,名叫磨盤山。張山島、閻山島和磨盤山三個小島與菊花島一起,宛若一箇大哥哥攜帶着一箇0和兩個小妹妹,共同戲嬉在遼東灣內,十分生動。

菊花島地勢,有着南高峻而北低平的趨勢,最高峯海拔243米,大致與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頂高度相當。從整體上看,菊花島上的山峯峻峭挺拔,峯巒疊起,山景優美,與周圍的海景組成一幅十分和諧秀美的圖畫。菊花島北部山地較少,地勢低平,土地肥沃,適宜農耕,也宜漁業,故菊花島可算是一箇風景優美、土地肥沃的海中仙島了。

菊花島基本由花崗岩組成。我們知道,花崗岩主要由石英、長石和雲母等組成,在海浪的長期衝擊拍打和浪花的溶蝕風化作用下,長石和雲母極易隨水波沖走,因爲其質地軟弱,而留下的則是比較堅硬的石英,衆多的石英砂便組成了沙灘的主要物質來源。而花崗岩的球狀風化特性,又爲各種形態的海濱石山景觀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因此,菊花島不僅具有良好的海灘,也擁有奇特的石景。由於此處海浪的動能較大,沖走海灘上的細小砂粒,留下較大的卵石,形成卵石海灘。這種卵石海灘上,卵石光滑圓潤,大大小小,頗具特色。在菊花島的南端便有一處這樣的卵石海灘,遊人至此,無不讚嘆一番,赤腳行走在卵石之上,樂趣無窮。

過了卵石海灘,還可看到各種奇形怪狀的海蝕基岩地貌景觀。有的花崗岩被海浪衝蝕成熊貓的形態,有的被沖蝕成雄獅的模樣,還有像海豚、大象……其中有一塊奇石名曰:“過海石舫”,宛若是一艘精雕細刻的畫舫,面向着遼闊的滄海,正欲起錨揚帆,駛向遠方呢。另有一處名曰“黛石浪雕”,此處所有岩石均呈黑色,酷似黛玉。岩石開頭也是千姿百態,有的像萬卷藏書,有的像百寶入匣,有的像妖魔鏡,還有的像梳妝檯、八卦圖等等。

除海灘和山石以外,菊花島還有許多古蹟名勝。旅遊者登島觀賞,可遊覽唐王洞、八寶琉璃井、聖水盆、石佛寺、大悲閣等古蹟。相傳唐王洞曾是“唐太宗徵東時,築以避暑的”,它是一箇由石塊砌成的洞穴。在遼代曾建有海雲寺、龍宮寺,但時至今日,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個依希可辨的龍宮寺遺址,其具體位置在菊花島的東端,規模宏大,人稱大龍宮寺。

環遊菊花島,令人感到山美海闊,風景旖旎。登上菊花島的最高峯,環視四周,滄海浩淼,漁帆點點,碼頭機鳴,村落歡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留連忘返。海上蓬萊仙島,想來也不過如此吧。有位古人作詩讚此島,真實地寫出菊花島的無限風光。詩曰:

城外青青大海流,

望中島嶼隔蘇洲。

兩峯蹴浪寒煙繞,

一水平空冷翠浮。

據說在菊共島南面的小島——磨盤山上,還另有一番別緻情趣。那裏的螃蟹極多,可謂“蟹島”。只要遊人有興趣親自動手去捕捉一番,一定可有不少收穫。若捕來就地煮喫,其味更爲鮮美,相信定會給遊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現在,興城縣政府已計劃開發菊花島豐實的旅遊資源:修復已毀的名勝古蹟;新建海濱浴場、海島公園和遊濱度假村以及賓館、別墅等;開闢狩獵場、賽馬場等;生產和養殖各種海鮮以及設遊船環遊島和附近小島,等等。總之,在不久的將來,可望將菊花島開闢成爲一箇遊人嚮往的海上游覽勝地。

遼寧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