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區濟寧太白樓旅遊攻略

濟寧太白樓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原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自唐鹹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爲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並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爲“太白酒樓”而聞名於世。宋、金、元時期對酒樓均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於南城牆上,並將“酒”字去掉,名爲“太白樓”,後於明、清、民國間進行了數十次較大的重修。

太白樓又曰“太白酒樓”,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每天至此飲酒,寫下了許多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唐鹹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爲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並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爲“太白酒樓”,聞名於世。其後,在宋、金、元時期對該樓或重建或修葺,並“因白嘗醉虞此,故以名歸之”。酒樓原坐落於古任城東門裏,後任城因運河更道而北移,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遷移於城牆上,並將“酒”字去掉,名爲“太白樓”。據《濟寧直隸州志》載,狄崇建的太白樓,坐落在“歲風樓”左(南門城樓東),“高三丈八尺”的城牆上,坐北朝南,十間兩層,斗拱飛檐,雄偉壯麗,系古樓閣式建築。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樓門西向,環以圍牆。

現在的太白樓是1952年在高約4.5米的原城牆舊址上重建的。闊30米,深13米,高15米,坐北朝南,七開間,樓爲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築,灰瓦頂,青磚砌體,朱欄遊廊環繞,佔地面積約4000餘平方米,二層檐下,高懸一楷書匾額,上 書-“太白樓”三字。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人所書“太白詩酒英豪”大字石匾,字體豐碩,遒勁豪放,下嵌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線刻“三公畫像石”。樓的北牆鑲嵌的兩副對聯特別引人注目。一副“把酒臨風,看帶郭千家,何處青山留謝朓;登高望遠,指布帆一片,當年春水別汪倫”,由當時濟寧知州王鹿泉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太白樓時,落成撰聯懸樓中,十四年後,王鹿泉逝世,濟寧各界人士感念王鹿泉政績,由羅振玉篆書,刻石永存。另一副是武陵人王以敏集太白詩句的楹聯“青天騎白龍,我欲因之夢吳越;長風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表達了對李白高尚品格的敬仰。樓的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廳壁記》和自唐以來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刻石碑碣60餘塊,還有罕見的李白手書“壯觀”鬥字方碑。

遠觀太白樓,翹角飛檐,凌空而立,蔚爲壯觀。樓之四周院內,青松掩映,花木扶疏,方磚鋪路,古樸典雅。登樓四觀,高樓矗立,車水人流,古運河內舟來帆往,爲太白樓增彩添輝。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市中區太白樓中路71號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

免費

詩仙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謫仙人,別名李十二,唐代詩人,與杜甫並稱爲“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代表作有《靜夜思》、《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等;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峯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爲最高;風格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語言奇妙,浪漫主義,立意清…… 李白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四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濟寧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