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區南陽武侯祠(諸葛廬)旅遊攻略

南陽武侯祠(諸葛廬)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南陽市臥龍區臥龍崗,是紀念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羣。中國目前尚保存九處武侯祠,南陽武侯祠僅次於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有衆多國家領導人前來南陽武侯祠參訪。

南陽武侯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區西南部的臥龍崗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故事就發生在這裏。武侯祠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可見唐代臥龍崗已成爲著名的人文景觀。不少文人墨客曾來此遊覽祭祀。元代地方官多次整修武侯祠。元仁宗時,南陽臥龍崗古建築命名爲武侯祠。明清時武侯祠屢有修葺,規模恢宏。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元明的佈局風格,其木結構建築多爲明清重建或增建。

地理位置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爲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梁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臺”。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爲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爲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爲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寧遠樓是武侯祠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物,爲重檐廡殿式建築,流角飛檐,氣勢軒昂;樓正中塑有武侯諸葛亮抱膝長吟像;登樓遠眺,宛城美景盡收眼底,歷歷在目。

武侯祠佔地12萬平方米,叢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成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羣體佈局和諧。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陽武侯祠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被譽爲“臥龍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爲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龍崗”(武侯祠大門于右任題聯)。武侯祠的“出師表”草書碑刻,筆法龍飛蛇騰,蒼勁峭拔,堪稱龍崗一景。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人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

地址:南陽市臥龍區臥龍路766號

類型:古蹟祠堂

等級:AAAA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電話:0377-63512907

官方網站:http://www.wuhouci.org/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

60元,學生證半價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爲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爲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 諸葛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