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區上海真如寺旅遊攻略

上海真如寺爲國家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剎真如寺位於普陀區蘭溪路399號。始建於唐代,原在大場鎮,原名真如院,又名萬壽寺,俗稱大廟。宋嘉定年間僧永安在官場(今大場附近)改建後名真如院,寺名乃取自佛經《成唯識論》裏的解釋:“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如,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寺內橫樑對聯有“佛日光輝崇盛世羣鹹悟真如”之句,點出了寺名的來歷。元延佑七年(1320年),僧妙心移建至桃浦桃浦、梨園浜交匯處東北側今址,改名爲真如寺。

真如寺遷建以後,因香火旺盛,寺前出現市集,緣寺得名,稱真如市。隨着集鎮的發展,位於鎮北的真如寺也不斷擴大。明清期間,在該寺正殿四周又陸續興建了許多偏殿樓閣:東廡有送子觀音殿、伽藍殿;西廡有十王殿、藥師殿;寺東有東嶽行宮、忠顯王殿;寺西有城隍行宮、地藏殿;寺前有韋馱殿、鄂王殿、魯班殿、財神殿、北方殿;寺後有大悲閣、文昌閣、西方境等,形成規模頗大的寺廟建築羣。

建於元代的真如寺正殿,面寬、進深皆三間,內部構造極複雜,歷代屢經修葺。現存梁、柱、枋斗拱等主體結構以及大部分構件皆爲元代原物,是我國佛教寺院中爲數很少保存下來的元代建築。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及弘治年間(1488~1505年)曾兩次重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又由真如鎮米商楊氏發起,同上海壽聖庵僧念岸、念倫募錢1.5萬緡(千文),將單檐3間改成雙檐5間,原樑架等主體結構仍保留元代款式,兩側楹聯:東爲“佛日光輝崇盛世羣生鹹悟真如”,西爲“皇風祥輯衍遐齡萬姓同躋仁壽”。該寺韋馱殿,據洪覆章《真如裏志》載:“元至順三年,平江路嘉定州僧嗣文創建,明正德八年僧法雷重建。清乾隆三年裏人陸偉功重修,乾隆四十年陸偉功、陸茂功捐資-。”殿內著名的銅彌勒佛系明代所制,銅佛背後鐫有“明乙酉年住山比丘回聞募鑄。”太平天國及抗日戰爭時期,幾經戰火,配殿及附屬建築大多被毀,僅存長、寬各20米的正殿(大雄寶殿)一座。

解放後,正殿獨存,殿內釋迦牟尼佛像和寺前原韋馱殿的銅彌勒佛尚在。1950年10月,市政府曾撥款維修正殿佛像,並將鋼彌勒佛設欄保護。1959年5月,被定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重修,正殿仍恢復元代單檐式樣。“文革”中,殿內檀木釋迦牟尼等佛像和銅彌勒佛被毀,許多珍貴碑刻文物被砸。

1979年,真如寺進行維修,正殿內額枋底部仍保留“大元歲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己巳二十乙日巽時鼎建”雙鉤陰刻墨字,爲該寺建造年代的佐證。江南地區現存的元代建築物極少,除真如寺外,僅有蘇州三清殿,吳縣軒轅宮和金華天寧寺三處。真如大殿共有木柱16根,每根木柱的地基,用黃土和鐵渣分層夯築而成,闊1.8米,長3米,深1.8~2米;各柱地基,以木相連,爲古建築所罕見,是宋元建築的重要特徵。在歷次重修時,還發現柱子、梁枋、斗拱等各項構件的背面及接榫處,留有當時工匠用毛筆墨書的名稱,多爲江南工匠的習用俗語,有研究價值。爲此,有關部門擬闢爲古建築展覽館,長期不作宗教場所開放。

1991年後,爲滿足佛教徒活動需要,將真如寺恢復爲宗教場所,成立真如寺修復委員會,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法師任名譽主任,市佛教協會會長真禪法師爲主任。修復後的真如寺除大雄寶殿外,還興建了臥佛殿、方丈室、後院、內院、外院、兩廊、辦公室等,面積由原來的800多平方米擴大到2000多平方米。1992年1月初,由新加坡法師林高僧性仁捐贈的三尊玉佛及一些經書,入寺供藏。其中釋迦牟尼佛臥像長2.7米、重1.3噸,兩尊坐像分別高2.2米和0.8米、重2.5噸和0.1噸。真如寺今主持爲釋妙靈法師。

1996年11月20日真如寺被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12月24日,真如寺舉行真如佛塔落成典禮。佛塔於1998年9月正式動工,歷時一年三個月竣工。塔高51米,共9層,外形爲仿宋元代建築的傳統木結構樓閣式寶塔,造形端莊、古樸。佛塔平面爲方形,除必要的受力框架由水泥澆鑄外,其餘全部由木料構成,全塔共用杉木、柳桉等約300立方米,堪稱名副其實的木塔。由於該塔的風格與全寺建築極爲協調協,故塔的建成,不啻對全寺的外觀有着畫正點睛之妙。它的落成不僅推動了真如寺全面修復工作,亦爲真如古鎮旅遊商業小區增添了標誌性的景觀。

地址: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蘭溪路399號

類型:古蹟寺廟

遊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電話:021-62971581

開放時間:

8:00-16:00

門票信息:

門市價:10.0元

交通

01、62、63、105、106、129、136、223、516、550、551、706、708、717、724、740、742、743、754、766、768、807、838、852、858、860、866、旅遊6號線、機場6線、北安線。

延伸閱讀: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