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縣武氏祠旅遊攻略

武氏祠爲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文化旅遊景點。

武氏祠

爲漢代祠堂和墓地,位於嘉祥縣紙紡鎮武宅山村北,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是我市最早的建築物,全石結構,石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制精巧,是我國保存完整的漢代石刻藝術珍品。現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祠堂石刻構件四組40餘石。石闕和石獅系墓道的設施,對闕對稱,間距4.15米,由基座、闕身、櫨鬥、闕頂組成。重檐平伸,頂刻四坡瓦壟,傍依單檐子闕,通高4.30米,基座各寬2.58米,厚1.4米,通體刻畫像及花邊紋飾。兩闕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題銘90餘字,記有立闕人武始公暨弟綏宗、景興、開明及營造工匠姓名。一對石獅相對立於闕前兩側,高1.24米,長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顧盼,渾樸端莊,形態生動。武梁祠爲單間歇山式,現存6石,即“武梁祠畫像”3石,“祥瑞圖”2石,“武家林”斷石柱1石。祠內遍刻畫像,東西中三壁上部,羅列40餘則歷史故事,有從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藺相如、專諸、荊軻等忠臣義士,有閔子騫、老萊子、丁蘭、梁高行等孝子賢婦;三壁下部爲祠主的車馬出行、家居庖廚等畫像。東西壁山尖刻東王公、西王母等靈仙故事,內頂刻布神鼎、黃龍、比翼鳥、比肩獸等各種祥瑞圖像,旁有隸書榜題。前石室爲雙開間,懸山式頂,後壁正中龕。現存16石,即原“前石室畫像”12石,“後石室畫像”4-5二石,“孔子見老子”1石,供案1石。祠內滿刻畫像,亦有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故事,壁西刻孔子見老子、孔門弟子和祠主的車騎出行,宴飲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趙宣子、荊軻、邢渠等良卿古賢;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陸攻戰圖。小龕後壁刻祠主樓閣家居圖,室頂爲仙人出行、雷公電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媧等靈仙神話,伴有大量榜題,一般認爲祠主當爲武榮。左右室與前石室形制相同,現存17石,即原“左石室畫像”2-9八石,後石室畫像1-3與6-9七石,殘脊石1,花紋條石1,內容佈局亦類前室。其中如周公輔成王、二桃殺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頂部的海靈山行、昇仙圖等均爲前室所不見。無榜題,祠主待考。武氏祠最早見於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南宋洪适又將其部分榜題字與圖像,集於《隸釋》、《隸續》中,並始以“武梁祠畫像”命名。後因水患淤漫,祠傾圮湮沒於地下。清乾隆時,黃易等人進行了發掘清理,認爲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後石室”、“左石室”,除將其中“孔子見老子”一石移置濟寧學宮外,皆就地建屋將畫像石砌於壁間,外繚石垣,圍雙闕於內,題門額曰“武氏祠堂”。這批石刻藝術的重新問世,以其鮮有的“畫像古樸,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學者爭相拓墨,中外書刊廣爲著錄。新中國成立後,爲加強這批珍貴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在此專設文物保管所。1964年將處於深坑中的石闕、石獅,按原位置提升到現在的地坪以上,並建立了寬敞的保護室。1972年將舊牆壁中的畫像拆出移入闕室陳列。1981年蔣英矩在進行全面考察後進行了配置復原,提出了“後石室”並不存在的確證。

武氏祠爲漢代祠堂和墓地,位於嘉祥縣紙紡鎮武宅山村北,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是我市最早的建築物,全石結構,石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制精巧,是我國保存完整的漢代石刻藝術珍品。現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祠堂石刻構件四組40餘石。

石闕和石獅系墓道的設施,對闕對稱,間距4.15米,由基座、闕身、櫨鬥、闕頂組成。重檐平伸,頂刻四坡瓦壟,傍依單檐子闕,通高4.30米,基座各寬2.58米,厚1.4米,通體刻畫像及花邊紋飾。兩闕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題銘90餘字,記有立闕人武始公暨弟綏宗、景興、開明及營造工匠姓名。一對石獅相對立於闕前兩側,高1.24米,長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顧盼,渾樸端莊,形態生動。武梁祠爲單間歇山式,現存6石,即“武梁祠畫像”3石,“祥瑞圖”2石,“武家林”斷石柱1石。

祠內遍刻畫像,東西中三壁上部,羅列40餘則歷史故事,有從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藺相如、專諸、荊軻等忠臣義士,有閔子騫、老萊子、丁蘭、梁高行等孝子賢婦;三壁下部爲祠主的車馬出行、家居庖廚等畫像。東西壁山尖刻東王公、西王母等靈仙故事,內頂刻布神鼎、黃龍、比翼鳥、比肩獸等各種祥瑞圖像,旁有隸書榜題。

前石室爲雙開間,懸山式頂,後壁正中龕。現存16石,即原“前石室畫像”12石,“後石室畫像”4-5二石,“孔子見老子”1石,供案1石。祠內滿刻畫像,亦有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故事,壁西刻孔子見老子、孔門弟子和祠主的車騎出行,宴飲歌舞,以及文王十子、趙宣子、荊軻、邢渠等良卿古賢;西壁下部刻大幅水陸攻戰圖。小龕後壁刻祠主樓閣家居圖,室頂爲仙人出行、雷公電母、北斗星君、伏羲女媧等靈仙神話,伴有大量榜題,一般認爲祠主當爲武榮。左右室與前石室形制相同,現存17石,即原“左石室畫像”2-9八石,後石室畫像1-3與6-9七石,殘脊石1,花紋條石1,內容佈局亦類前室。其中如周公輔成王、二桃殺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頂部的海靈山行、昇仙圖等均爲前室所不見。無榜題,祠主待考。武氏祠最早見於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南宋洪适又將其部分榜題字與圖像,集於《隸釋》、《隸續》中,並始以“武梁祠畫像”命名。後因水患淤漫,祠傾圮湮沒於地下。

清乾隆時,黃易等人進行了發掘清理,認爲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後石室”、“左石室”,除將其中“孔子見老子”一石移置濟寧學宮外,皆就地建屋將畫像石砌於壁間,外繚石垣,圍雙闕於內,題門額曰“武氏祠堂”。這批石刻藝術的重新問世,以其鮮有的“畫像古樸,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學者爭相拓墨,中外書刊廣爲著錄。

新中國成立後,爲加強這批珍貴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在此專設文物保管所。1964年將處於深坑中的石闕、石獅,按原位置提升到現在的地坪以上,並建立了寬敞的保護室。1972年將舊牆壁中的畫像拆出移入闕室陳列。1981年蔣英矩在進行全面考察後進行了配置復原,提出了“後石室”並不存在的確證。